极端天气事件已成新常态 面对危机我们能做什么?|科技观察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飓风、洪水、干旱……这些看起来距离我们遥远的极端天气,未来会变成新常态吗?


今年9月开始,秋台风开始频繁“光临”我国东南沿海;10月,原本干旱的西班牙巴伦西亚,突降暴雨,引发“世纪洪灾”。一次次极端天气正在给人类敲响气候变化的警钟。11月11日-11月22日,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来自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代表、商界领袖、科学家、青年代表、媒体记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参加了本次大会。


图片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图据联合国官微

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更频更强,气候临界点激活将给人类带来什么?面对危机我们能做什么?11月13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二级研究员周兵博士。

联合国秘书长:2024年几乎是有记录以来最暖年

这次大会,各国继续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限制全球升温的核心问题,聚焦更有力、更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重点讨论气候融资问题,商定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并就减缓、适应、损失与损害、《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机制等议题达成一揽子平衡成果。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词中指出,2024年几乎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你们听到时钟在滴答作响。我们正处于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摄氏度水平的最后倒计时中,而时间并不在我们这一边。”他说,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于气候灾难,从飓风到炙热的海洋、干旱摧毁的农作物,以及所有由人为气候变化加剧带来的灾难。

“预计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内蒙古中西部、华东东部、海南降水明显偏多。预计2024/2025年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可能达到全国暖冬标准。”世界在变暖,中国也没有“缺席”。周兵告诉封面新闻,预计2024年12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前冬可能有极端强降温天气过程影响我国;后冬(2025年1月至2月)发生过程性强降温和强升温事件的可能性大。”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24年9月份尼诺3.4海温指数为-0.25℃;10月海温指数下降到-0.32℃。预计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继续下降,并于11月进入拉尼娜状态。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长期预报生产中心预计,10月至12月可能会过渡到拉尼娜状态的概率为60%。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成新常态

高温热浪、低温冰冻、干旱、暴雨洪涝、台风、沙尘暴、霜冻、大风、雾-霾、冰雹、雷电等气象现象均具有极端性。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3年全球年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了1.45 ℃。全球平均温度上升1摄氏度意味着1万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效应。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成新常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高温热浪、骤旱、暴雨洪涝、寒潮、暴风雪等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与强度、时空分布、发生机理、潜在风险、复合型灾害损失构成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今年10月底,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遭受“世纪洪水”。受灾最严重的一些地区在8小时内的降水量超过了当地的年降水量。受强降水过程影响,西班牙东南部遭遇严重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巴伦西亚自治区多地电信和网络出现大规模中断,150条道路交通瘫痪,大量基础设施被毁,超15万用户一度断电。

视线回到我国。周兵介绍,秋季以来的台风给我国沿海及部分内陆省份带来了强风雨天气,多地降水量和风速突破历史极值。秋季台风数量频、强度大、极端性显著、破坏力凸显。从1949年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第11号台风“摩羯”,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13号台风“贝碧嘉”到近期异常活跃、似冰糖葫芦串般接连不断的西太平洋台风“银杏”“桃芝”“万宜”和“天兔”,都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打破气候融资壁垒

面对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以及全球变暖趋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出席各国代表呼吁,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减少排放,每年减少9%的排放,力争到2030年将排放量降至2019年水平的43%——这是限制全球温度上升至1.5摄氏度的最直接路径。他同时表示,2023年,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化石燃料的投资,如今,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太阳能和风能已成为最便宜的新增电力来源。

他同时呼吁,“拆除气候融资的壁垒”,以应对2024年全球所目睹的一系列气候灾难。

联合国气候变化的最新报告表明,目前的国家气候计划 (NDC) 仍然危险地偏离了轨道,无法避免气候变化对每个国家和每个经济体的严重影响。周兵也警告,未来10-20年,我国气温将持续升高,极端高温、强降水、洪涝和干旱等灾害风险加大,大气环境容量继续减少,污染扩散能力变弱,气候风险呈加剧态势,需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气候安全问题,科学应对极端天气。他呼吁建立防范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开展气候变化风险防范科学研究;加强防灾减灾科学传播力度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