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马陆,立于稻田中的嘉源海美术馆,一场特别的艺术展览——《米:吃进胃里的诗歌》 近日启幕。水稻,这个养育了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植物,成为了本次展览的主角。展览启发自艺术家对嘉源海美术馆水稻田的深度研究,探寻水稻的生命历程,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依赖与尊重关系。
展览由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策展,呈现了艺术家沈少民对于水稻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观察,以及这些小小的稻谷编织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经验。通过梳理水稻相关历史文献、研究上千种大米和水稻品种的谱系,以及考察水稻种植与农民生活关系演变史,沈少民在传统的历史梳理之外寻找新叙事,以独特的语法表达出对生态和人文的关怀。
艺术家还以田中收割后剩余的稻草为原料,一部分做成纸张,在稻草原本的躯体上进行自我表达,绘制出一幅幅 “最后很多根稻草” 的希望图景;另一部分稻草焚烧成灰,采用古徽州制墨法做成 “稻墨” 和 “水稻纪念碑”。在火焰之下,万物实现等值交换。在水稻的尽头,是艺术家对食物本质的全新认识以及对生命循环的深刻反思。
在美术馆的田野中,艺术家特制了一根巨大的草绳,一端系上结,从展厅内延伸至稻田中。当草绳被熏燃时,巨大的绳结缓缓飘出微弱的青烟,致敬生命的短暂与美丽。展览中还特别设置了 “吃饭” 计划:每天用美术馆稻田生产的米煮一锅米饭,邀观众品尝。这不仅仅是分享食物,更是对生命过程的敬畏与庆祝。
养育人们的水稻,蕴含着大地的恩赐与自然的奇迹。 本次展览期望能够启发观众对生命本身予以关注。
作者:范昕
文:范昕图:展览现场编辑:王彦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