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涛《浩荡七十年》,堪比《明朝那些事》

张守涛《浩荡七十年》,堪比《明朝那些事》

汤年华

知名青年学者、文史作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张守涛先生,费时7年所著《浩荡七十年:大清衰亡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出版不久,就因其线上线下的积极反响,被2024南京文学书集组委会邀请,在玄武湖畔举办了一场重量级读者见面会。

我在现场购买一本签名本后,放在办公桌上,工作间隙不时拿起来翻阅。不时翻阅同一本书,对于在新华书店工作、不爱读书的我来说是少有的事。因为一般可读性不强的书,我们“书店人”常常快速浏览大概后,就将其束之高阁。

翻到第5页,就看到这样一段精彩的讲述:“1793年9月14日,马戛尔身穿绣花天鹅绒服、佩戴钻石星章,觐见乾隆,排在光着脚、戴着鼻环的缅甸使臣后面。觐见时他并未像一起觐见的其他贡使一样‘三跪九叩’而是单膝下跪……”

这样生动的文笔,这样有趣的情节,与我当年秉烛夜读《明朝那些事》的感受一模一样。在我心目中,《浩荡七十年》的语言功夫和叙事风格堪比《明朝那些事》。

比如:“左宗棠曾国藩友谊的小船就这样说翻就翻了,如果曾国藩造反,第一个起兵讨伐的很可能就是不服他的左宗棠。”

再比如:“‘前清流’中,李鸿藻为‘青牛头’,陈宝琛为‘青牛尾巴’,宝廷为‘青牛牛鞭’,张之洞张佩纶为‘青牛角’,像牛角一‘以用触人’,他们上疏力谏、弹劾权贵、声名远震。”

再比如:“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大清这艘‘破船’驶进了最危险的漩涡中,随时都有可能被吞没。而惹下滔天大祸的义和团和慈禧拍拍屁股跑了,给他们‘擦屁股’、收拾烂摊子的还得是专业‘卖国’二十年的李鸿章。”

再比如:“袁世凯、张之洞虽然极力推行新政,但对立宪并无太大热情,袁世凯是想借立宪而篡权投机,张之洞则像威新变法时期一样主张‘缓进’。”

类似的准确叙述、精彩描写和贴切比喻,在《浩荡七十年》中比比皆是。我想,这大概是《浩荡七十年》吸引读者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只有让普通读者有强烈的阅读欲,作品才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张守涛深知这一点,七载披阅,数次修改,写成了可读好读的《浩荡七十年》。

事实上,如今的读者也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不愿意硬着头皮看一部作品。每年出版的数十万种新书中,满足可读性这个指标的作品,并不在多数。幸好,《浩荡七十年》所述晚清名人趣闻轶事,有的像是以“脱口秀”的形式不经意地讲出来,很是符合文史爱好者的阅读口味,让人很有兴趣看下去。

在思想性和逻辑性方面,“文史出身”的张守涛写出的《浩荡七十年》与《明朝那些事》同样文史并茂。

你看:“我认为中国现代化最早开始于晚清,即可将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大清衰亡其实主要就是被现代化浪潮所推动、所吞没。”

再看:“历史如同大江大海,总是‘浪打浪’,总是跌宕起伏。洋务运动的稳健步伐被甲午战争打断了,须有更深层面的变革,于是有了威新变法。”

再看:“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转型’说是主要范式,即中国要从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转型’说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足,即它把中国现代化进程视为线性的尤其是直线式的,甚至把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看成二元对立的,即将中国现代化进程视为从此岸传统社会到彼岸现代社会,中间则是过渡状态。”

多次翻阅《浩荡七十年》,我看到了龚自珍、魏源、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晚清名人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大致了解了晚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大事。以人物为脉络,这是张守涛独辟蹊径写历史的一大特色,给予我们阅读多部名人传记的深深教益和阅读历史论文的深深启迪。

作者简介:汤年华,供职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江苏省全民阅读办授予的“江苏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荣誉称号。获得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的“全民阅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编著出版图书2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