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答 同频共振 四川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建设

图片


今年6月初,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四川局、四川省地震局出台《关于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构建“目标同向使命共担、体系同构发展共促、资源同享力量共用、行动同步安全共治、队伍同建荣誉共勉”的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近半年来,全省应急管理系统树牢“一盘棋”思想,围绕“五同五共”频出实招,为推动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建设探索更多可能,以更好地实现应急管理的统分结合、防救协同、上下联动,守牢安全底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目标同向使命共担,当好人民“守夜人”

“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森林火灾、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不断增加,森林消防队伍需要与应急管理、地震等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复杂的风险挑战。”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支队长王绍刚说,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图片


今年以来,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在完成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总队长兼任厅党委委员和省地震局负责同志兼任副厅长基础上,推动国家矿山局四川局局长兼任厅党委委员。在省级层面的带动下,21个市(州)基本完成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本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行政主官完成交叉任职,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度融合。
泸州市古蔺县是酒业强县,有大大小小千余家酿酒企业,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监管任务繁重。该县探索推动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担任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并兼任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大队长,负责消防管理、火灾扑救、应急救援、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全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更加规范,队伍管理、战备执勤和训练演练等制度更加完善,实战能力也明显提升。”古蔺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夏意凡说。
自贡、内江、甘孜等地也积极推动本地消防救援支队干部到应急管理局挂职锻炼。“到应急管理局工作后,才深刻体会到统筹协调工作的不易,应急管理系统各单位是‘一家人’,心就要往一处想。”大家纷纷表示,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应急管理工作建言献策,认真履职,攻坚克难,坚决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
“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首先要凝聚思想共识,筑牢目标同向使命共担的认识。”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带动系统内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共同筑牢应急人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的职业信念。
体系同构发展共促,应急指挥更有力
国庆假期,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的指挥大厅紧张忙碌,在一群身着蓝色应急马甲的值班人员中,几名身着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制服的人员格外显眼。为确保重要节假日安全形势稳定,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建立联合值守运行机制,制定《联合应急值守工作实施方案》,在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和全国重大活动期间,消防、森林消防等部门派员到指挥大厅联合值守。
近来,联合应急值守制度已在各地广泛实行。德阳市应急管理局与市消防救援支队建立联勤联战工作机制,建立双向互通值守指挥情况,实现全时在线联合值守,重大应急时期现场联合值守;泸州市建立应急消防联合值班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共享机制,“平时”24小时线上联合值守,“战时”在市应急指挥中心集中办公,统一指挥救援,每个市级专项救援指挥部明确1名消防干部为专业指挥长,提供专业救援支撑。
不仅如此,聚焦应急管理体系运行不畅、各方合力不足、基层能力薄弱等问题,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充分发挥“统”的优势,推动整合设立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健全日常灾害防范、应急响应处置、救灾救助等工作机制,更好统筹自然灾害防救工作;探索实施“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机制,建立健全21个专业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全省3101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置了应急管理机构,其中安全生产任务重、森林草原防火压力大的乡镇(街道)均单独设置了应急管理机构;联合消防、森防、矿山、地震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宣传工作格局,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共享资源信息,共同应对舆情。


图片


9月底,四川省安办举办第五届全省应急管理系统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竞赛,特别邀请森林消防、矿山、地震等部门人员现场观摩交流,其中森林消防和地震两部门组织队伍进行了友谊赛。“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系统加强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未来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能力提升。”四川省地震局一名工作人员说。
资源同享力量共用,应急救援有保障
7月20日凌晨,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因暴雨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多人失联、40余处房屋受损。一场急如星火的搜救行动就此展开,应急、消防、森防等多支救援队伍出动,携带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装备赶往马烈乡。风雨中,身着蓝色制服与橙色救援服的身影,让受灾群众看到了希望,指引着他们前往安全的地方避险。
“今年汛期,全省多地经历较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较为高效有序,这得益于救援协同不断深化。”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应急管理厅先后出台《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救援力量调动(协调)审批暂行办法》《四川省应急救援行动安全通则》,强化统一指挥和应急联动,进一步增强应急救援合力,推动灾害事故现场指挥协调更加顺畅。今年以来,应急管理厅加强队伍联训联战,组织国家性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7000余人参加川渝地区森林火灾联合应急演练、四川省抗震救灾综合实战演练。
在重要节日、敏感时段开展防火专项行动,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组织“教官团”为21个市州开展业务培训,广泛开展“开学第一课”森林防火宣教活动。在地震活跃期,派出前指带驻地分队在西昌市与消防救援队伍联合执行地震重点地区前置备勤任务,共同探索融合发展模式。


图片


山地水泵架设与撤收、携装巡护、开展防火隐患排查……即将进入森林防火期,阿坝州九寨沟县组织各乡镇分管负责同志、业务人员以及各专业、半专业扑火队指挥员及扑火骨干队员等90余人进行森林草原扑火安全专题培训。
“我们有1支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和2支半专业扑火队伍,日常由县消防救援中队管理,同时与县森林消防中队建立了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队伍开展扑火训练。”九寨沟应急管理局局长毛小平介绍,该局还积极争取本级财政资金,为两支队伍配备应急救援装备、训练设备器材,改建提升训练场所。在紧急情况下,两支队伍可随调随用县应急物资仓库内的装备。
行动同步安全共治,风险防范更高效
近段时间以来,违规动火作业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四川消防救援总队等多部门,持续推进以施工动火作业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治理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各地聚焦“管设备、管人员、管场所”,摸清风险底数、厘清监管责任、探索管理机制,加强全环节监管。


图片


“动火作业前,要在系统内上传施工作业人员证件,并签字确认;动火作业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现场清理……”近日,内江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深入辖区生产经营场所,重点针对动火作业和违规施工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截至目前,该市已深入摸排各类设备、人员、场所,共录入信息11032条。
抓实安全风险防范,提升系统治理能力。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纵深推进治本攻坚“九大行动”,深入开展工贸、危险化学品领域有限空间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联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四川局推出矿山安全“一矿一策一专班”监督管理专班机制,细化措施清单,推动相关责任人履职尽责。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生命线。作为一个超大城市,火灾防控一直是重中之重。成都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消防救援支队紧扣“固本强基”工作主题,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强化全方位全要素协同联动,对超大城市火灾防控难点和痛点分类“解剖麻雀”,分区域、分类型、分领域治理,目前已推动35个消防水源严重缺水片区“洼地”补齐缺水短板,攻坚整改销案54个重大和区域性火灾隐患。
“这些都是全省应急管理系统行动同步安全共治的生动例证。”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建立协同机制到开展联合整治,从共同研判风险到预警信息共享,应急管理系统内各部门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目标,不断深化消防、危化品、矿山等多领域合作。
队伍同建荣誉共勉,职业更加受尊崇
“我们有巴山蜀水的雄浑,我们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我们有排除万难的本领……为人民服务,心有明灯,负重向前行,仰望北斗星……”这是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原创歌曲《四川应急向前进》中的歌词,述说着应急人的平凡与忠诚、奉献与担当。
每当唱响这首歌,四川应急人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油然而生。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应急管理部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亟需各方面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对此,应急管理厅紧扣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健全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不断增强应急管理职业吸引力和队伍凝聚力。
在推进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应急特质文化日益凸显。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联合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开展全省应急管理公益主题作品征集大赛,征集作品400余个,安全宣传与科普有声有色。持续开展系统内“最美”系列宣传活动,表彰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个人。第三届“最美森林草原守护员”、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兴旺路特勤站李贵轩说:“我相信‘最美’系列宣传活动不仅能增强应急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应急人干事创业的热情,还将推动尊崇应急人、致敬应急人成为社会风尚。”
“构建应急管理职业共同体,目的是优化体制机制、突破难点堵点,统一思想认识、统筹力量资源、统合方法路径,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地震等部门的专业优势,进而提升本质安全、灾害防范、科学应急、基础保障、队伍管理能力。”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细化推进机制,深入开展试点,支持各地实践探索、创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制度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