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A&HISC 2024 | 通心络赋能AIS治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早用更获益!

近日,“上海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华山国际脑血管病会议(SSA&HISC 2024)”在上海盛大召开。众多脑血管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探讨最新的诊疗规范和进展,推动脑血管领域的多方合作与发展,造福广大患者。本次大会由名誉主席周良辅院士指导,华山医院毛颖院长、上海卒中学会董强会长担任大会主席。

图片

会议现场

在会议的临床研究发布/招募专场,于2024年9月发表在国际综合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简称“TISS研究”)重磅发布,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药物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漪教授对TISS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精彩汇报。

图片董漪教授

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在接受医脉通采访时表示,TISS研究是首个口服创新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72小时内的RCT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90天独立生活能力比例,为卒中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也为口服中成药开展脑卒中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图片董强教授

不止于心血管领域,通心络为AIS治疗带来曙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公共卫生和经济负担。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上升,AIS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在“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医药在AIS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心络作为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创新药物,基础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调脂、抗凝、抗炎、抗氧化、改善血液流变、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

此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通心络在心血管领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研究)”于2023年10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研究结果显示,在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降低再次心梗风险65%;治疗1年时,通心络组显著降低MACCEs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再次心梗风险74%,降低卒中风险56%[1]。这一研究为通心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支持。

在脑血管领域,基础实验表明,通心络可促进微血管新生、增加脑微血管密度,上调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保护血脑屏障,改善神经功能[2]。一项纳入3906例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通心络组神经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3]

既往研究证明了通心络可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长期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基于此,为进一步探究通心络在脑血管领域的临床治疗作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50家医院联合开展了“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研究)”,旨在探究通心络治疗急性(发病72小时内)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的功能有效性和安全性。2024年9月,该研究重磅发表于国际综合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5],进一步彰显了国际医学界对通心络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与安全性的认可。

图片JAMA Network Open文章发布截图

TISS研究:通心络疗效与安全性再获力证,早用更获益

TISS研究共纳入2007例发病72小时内能够接受研究药物治疗、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2分、首次卒中或既往卒中无残疾(改良Rankin量表[mRS]恢复为0-1分)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在指南推荐治疗基础上以1:1比例随机分配至通心络组(4粒/次,每日3次)和安慰剂组(4粒/次,每日3次)。

主要终点为治疗90天后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NIHSS≤1或者改善4分及以上的比例)、Barthel指数(BI)评分≥85分的患者比例,mRS评分的连续性变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新发血管事件。

1946例患者(通心络和安慰剂组各973例)被纳入改良意向性分析(mITT),患者平均年龄为60.5±9.2岁,男性占69.0%。

➤ 标准治疗联合通心络,提升AIS患者90天独立生活能力33%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90天后,通心络和安慰剂组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5.8%(640例)和59.1%(575例)(RR:6.68%,OR:1.33,95%CI:1.11-1.60;P=0.002)。结果表明,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后,通心络以1.33的优势比(OR),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神经功能,为卒中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图片通心络和对照组治疗90天后的疗效结局

1677例患者(通心络组840例,安慰剂组937例)被纳入符合方案分析(PP),结果显示,治疗90天后,通心络和安慰剂组mRS评分≤1分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9.6%(585例)和61.6%(516例)(OR:1.43,95%CI:1.17-1.75;P<0.001)。

➤ 通心络组mRS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改善患者比例更高

治疗90天后,通心络组mRS评分为0-2分(OR:1.30,95%CI:1.02-1.66;P=0.04)、NIHSS评分为0-1分或降低≥4分(OR:1.40,95%CI:1.13-1.74;P=0.002)、BI评分≥85分(OR:1.31,95%CI:1.02-1.70;P=0.0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安慰剂组。

➤ 越早服用通心络,获益越显著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合并糖尿病/未溶栓卒中患者更获益。值得注意的是,发病48小时内开始使用通心络的患者,获益更加显著,提示通心络越早使用越获益。

图片亚组分析

➤ 通心络安全性良好

1979例患者(通心络组989例,安慰剂组990例)被纳入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通心络和安慰剂组不良事件(38.6% vs. 38.4%,P=0.95)和严重不良事件(2.2% vs. 1.9%,P=0.64)发生率相似。

大有可为,通心络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提供新选择

无论在AIS的急性期治疗阶段,还是长期预防过程中,中医药在这一领域中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通心络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代表性药物,在围绕脑血管疾病开展的系列基础及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中,其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卓越效果得到了充分证实。

董强教授表示,TISS研究显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越早服用通心络,获益越显著,发病48小时内开始用药,患者更获益;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获益更显著。

在一级预防方面,董强教授介绍,2019年张运院士牵头完成的CAPITAL研究在1212例中国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进行了探索。研究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可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延缓主要心血管事件首发作时间,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在二级预防方面,韩雅玲院士牵头完成的一项针对急性心梗PCI术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的RCT研究发现,标准双抗加用通心络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小板高反应性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尤其在携带CYP2C19无功能基因的患者中,效果最为明显。

董强教授表示,从急性期到一、二级预防,通心络治疗均展现出显著效果,为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引入了新视角。

总结

AIS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通心络丰富的循证证据证明了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上的价值。TISS研究结果作为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对中医药的临床评价循证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随着未来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期待通心络能够在AIS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参考文献

[1]Yuejin Yan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Tongxinluo)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CTS-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3;330(16):1534-1545.

[2]王丹丹,董强,赵性泉.通心络胶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22,30(05):481-486.3.

[3]周红青,王德任,张灿飞,等.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07):844-851.

[4]鄢波,周东,郭富强,等.通心络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08,(05):945-946.

[5]Dong Y , Jiang KF , Li ZG, et al. Tongxinluo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Netw Open .2024 Sep 3;7(9):e2433463.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3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