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吴兴区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赋能“乡村振兴”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汤勇

图片

八里店镇地名文化馆

近年来,吴兴区抓住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契机,不断深挖地名文化资源,发挥地名产业价值,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建立标准地名地址库及协同平台,强化标准地名使用规范,深入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切实推动“乡村著名行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地名管理制度,突出政府引领作用

为加强乡村地名建设、夯实乡村精准治理,吴兴区先后制定、出台《吴兴区地名文化建设和乡村地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吴兴区“乡村著名行动”实施方案》《吴兴区“推进乡村道路命名设标 深化地名公共服务”方案》,编制《吴兴区地名规划方案》等。为确保乡村地名管理扎实落地,乡村地名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以分管副区长牵头的地名工作领导小组,构成“区、镇街、村社”三级网络统筹全区地名工作;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工作采取“例会+专班”工作模式,由民政局牵头,政法委统筹,大数据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安局等多部门协同,统筹推进,确保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立体交织的巡查监管制度,形成监察合力,促进形成“乡镇街道一线管、区级部门联合管”的社会共治局面。

图片

“西塞山一码游”智慧旅游平台 

深化地名信息服务,夯实乡村精准治理

为提升乡村地名定位精细度,吴兴区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入网”“上图”。数字门牌实现全覆盖,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已集成便民服务应用29个,便民服务事项157个,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扫码即可拥有方便、快捷、精准的信息获取渠道。门牌信息、地名文化、周边信息、民主治理等多元化信息的一码集成,还引入了乡村周边旅游景点、名宿酒店定位信息查询和导航服务,助力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促进农产品消费,打通了地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保障乡村公共服务“家门口可查、可办”。结合“数字门牌”试点契机,吴兴区搭建“吴兴区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实现地名地址、地名标志及网络地名的全面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全面采集村落、道路、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信息,实现乡村地名精准“入网”,精确“上图”,累计入库数据440963条。

挖掘地名+地理标志,激活乡村产业品牌效应

为深挖地名内在价值,扎实践行“乡村著名行动”,吴兴区持续加大对地名特产资源的传承保护和转化利用工作,将乡村地名与当地特色产业联结起来,通过征集吴兴区地名标识产品名录,将“妙西黄桃”“东林柳编”“织里童装”等农产品、手工艺品列入“吴兴区首批地名标识产品名录”,成功打造特色地理标志产品,借助自媒体等途径宣传推广,扩大地名影响力的同时,推动特产产业的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让“小地名”发挥大作用,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围绕地名标志农产品独特地域,培育地名特色产品。

图片

数字门牌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盘活乡村地名文化资源

为把用地名赋能乡村和为地名赋予文化的双向过程统一起来,吴兴区致力于聚合“地名文化力量”,整合当地优秀地名文化资源。近年来,吴兴区以“地名文化故事”为主线,打造了八里店镇地名文化展示馆,菰城村地名文化示范村,将其作为一个集中展示当地乡村地名文化遗产的对外窗口。此外,吴兴区还积极开发地名文化产品,如编辑《吴兴区地名文化遗产名录》《闾里记》等地名文化书籍,拍摄地名微电影,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大地有名”“山水有名”“家乡有名”,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地名文化认同感。为深化城乡融合,吴兴区更是将地名文化融入旅游线路,积极探索“地名+旅游+休闲”模式,创新应用“西塞山一码游”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了“旅游+地名服务”的全面优化捆绑,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及优势,推动城乡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为乡村经济赋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名赋能乡村振兴,其实就是把千百年来积淀在地名上的文化能量真正释放,将地名资源转变为地方财富,让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