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腾退、高效间作” 四川天全县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探索与经验

地处盆周山区的四川省天全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低效腾退、高效间作”原则,以统筹粮经协调发展为重点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做出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并取得突出成效。近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2.3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以上,切实守牢了地方粮食安全底线并促进粮经产业持续提质扩面,其创新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天全县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举措

天全县发展粮食产业拥有自然条件优越、种植传统悠久等优势条件,但仍然面临着地理条件制约、比较效益欠佳、分散经营困局、内生动能弱化等多重挑战,制约了当地粮食产业现代化进程和粮食安全保障。

为克服以上四大关键挑战,天全县以推广粮经复合种植为重点突破,并在园区建设中以完善政策支持、培育内部主体、引进外部主体以及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为重要抓手,不断促进粮食产业扩面提质。

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对于粮食产业稳定发展、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建立完善组织体系。由天全县委书记、县长为“园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值班园长”统筹推进园区规划和管理运营,县农业农村局作为牵头单位,全面统筹并协调推进园区建设各项工作。成立天全县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专班,承担园区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健全种粮激励政策。认真落实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各项国家惠农政策补贴资金约1600万元,对符合补贴政策的高效粮经复合种植按面积折算予以补贴。三是强化产业支持政策。印发实施《天全县2023年乡村振兴发展奖补办法(暂行)》,鼓励在重点区域规模化种粮和发展粮经复合产业。同时对于在茶园内集中连片套种粮食作物300亩及以上给予奖补300元/亩,追加套种一季蔬菜的再奖补200元/亩。

做实内部主体培育。强化园区内部主体的培育能够充分发挥其本土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粮经复合产业。一是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路径参与市场经营,引导村集体经济与企业、专业大户等构建资产租赁、股份合作等多元化的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并通过集体资产入股、村民集资等方式拓宽粮经复合产业资金来源渠道。针对耕、种、管、收、储等环节开展全链条社会化服务。组织专家对农户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种植水平,重点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等多种社会化服务模式。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在天全县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制定参与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的奖补办法,在园区新建、引进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示范创建活动,鼓励创建市级、省级和部级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并在生产便道、粪污处理、设施提升等项目上给予支持。

注重外部主体引进。外部主体的引进能够为园区建设带来新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一是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积极引入天全县青竹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雅安农耕时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企业5家。兴业乡柑子村积极引进天全县恒源农业科技公司发展高山白茶产业,并依托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建设和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项目,大力发展种养循环产业。二是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由天全县恒源农业科技公司联合5家企业成立天全恒源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逐步构建相互衔接、互联互通的全产业链。三是组建县级科技服务队。实施“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引进植保、农机、种植、特产等涉农农技人员组建天全县粮食和大豆油料科技服务队,实施县、乡、村农业科技人员包村包片包示范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粮经发展模式并提供技术服务。

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以共享共富带动共建共营,增强农民对园区建设的认同感。一是拓展土地流转收入。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鼓励农户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发展“粮+茶”粮经复合产业,实现土地流转收入稳定。二是提高劳务务工收入。柑子村集体经济成立的劳务公司积极与园区相关企业合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农民在不同季节都能有稳定的务工收入。同时园区积极吸纳周边劳动力,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务工收入。三是增加入股分红收入。广泛开展村集体、农户和企业合作,村民可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园区企业,年度进行统一分红。

天全县发展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建设的创新经验

天全县瞄准市场化、规模化与粮食安全得现实需求,通过整合土地要素、推广粮经复合种植、引育多元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等创新性探索,实现了“效益提升、主体成长、区域联动”等多元目标,打造了山区保障粮食安全与富民增收协同推进的样板路径。

构建土地要素整合机制破解规模种植之困。天全县针对山地和丘陵众多、土地碎片化严重,以及灌溉、交通等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创新土地要素整合机制,实现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产业集群化。一是创新“确权不确地”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小田并大田。打破原有的地块界限,对零碎分散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引导农户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造,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逐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到2023年,已在5个乡镇实施“确权不确地”模式,整合土地面积达3万亩,发展粮经复合种植面积达2万亩。二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土地集中连片。通过推平地垄、清运积土等作业,将原来零散的小块田、沟渠和林地整合为集中的大块田,统一配套道路、水利、防护林网、农电设施等,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园区核心区内规模化种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仁义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粮食总产量达1700万斤、总产值达4200万元,粮食产出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破解稳粮增收之困。天全县为破解传统的单一粮食种植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因地制宜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夯实稳粮增收的持续经济动能。一是发展高效粮经复合模式。以兴业乡柑子村为核心,利用不同作物生长空间差异,探索“粮-茶-粮”“粮-玉米-粮”等种植模式,建设粮经复合示范片1100亩,利用2~3年树龄的茶树行间距,在茶园间套种玉米和大豆,种粮比例达60%,亩均可多生产玉米200公斤和大豆50公斤,产值增加4000元,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高附加值的高效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园区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相较于园区建设前增长约20%。二是创新发展综合种养模式。在兴业乡建设“猪+粮+茶”种养循环基地近4000亩,推动生猪养殖场粪污经处理后定向对粮食和茶叶基地实施施肥灌溉,合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推进绿色农业发展。2023年在仁义镇示范推广稻鱼共生高效综合种养模式100亩,种粮面积达90%以上,亩均产值达1.5万元以上,并逐步总结和形成适合当地的相关技术标准。三是探索粮文旅融合模式。依托仁义镇红军村3A级国家旅游景区和红色农旅融合环线,推进农耕文化打造和民居风貌提升,开发出“下田摸鱼抓虾、上岸摘菜吃瓜、红军村食宿购”等沉浸式乡村旅游线路,打造水稻梯田美景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推进多元主体引培留用破解发展活力之困。面对经营主体不强、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等问题,天全县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低效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协同发挥村集体、龙头企业、本土产业主体等多元主体比较优势,强化粮经复合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带动效应。一是重视本土产业主体培育。出台一系列土地流转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有意愿的农民和企业投身粮经复合种植产业。设立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为本土产业主体提供低息贷款和项目资金扶持。二是发挥外来龙头企业的引领提升作用。建立“园区+企业+农户”“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引进恒源农业科技等多家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制定种养标准,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等支持,指导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种植和养殖,有效降低农户经营风险,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全面提升“二郎山”优质稻米品牌影响力,推进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三是发挥村集体经济的组织统筹优势。探索村集体与龙头企业的股份合作机制,结合粮食产储加销的全产业链发展需求,由村集体筹资建设烘干仓储设施等,提供土地流转协调、劳务派遣、产品营销等服务,形成村集体的股份分红、资产租赁、服务供给等多元化增收渠道。柑子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天全县民泽劳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相关企业助力农业园区项目的规划、运营、包装与打造,承接一事一议、园区改造提升、茶园管护等各类劳务。2023年,柑子村集体经济净收入达121.5万元,较2022年增加76.6%,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000元。

探索利益联结长效机制破解集体行动之困。天全县将园区发展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机结合,强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产业和就业帮扶,构建形成“人人享有”的利益联结机制,突破了农民增收渠道窄、增收能力不足等问题。一是构建发展性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助力农户在粮经复合经营中增产增收:包括“家庭承包”式联结,由种田能手分片承包龙头企业流转的土地开展生产管理,按“保底报酬+绩效奖励+务工收入”形成劳务报酬;“就地务工”式联结,签订务工协议,实现村民在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就地务工增收;“私人订制”式联结,为无劳动力的脱贫户贷款2万元入股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的龙头企业,每年按股本金的20%保底分红。2023年,天全县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5000人,园区农户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2.3%。其中,仅柑子村在园区就业人数就达500余人,全年累计发放劳务工资685万元。二是构建低收入人口收入保障机制。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的种植、田间管理、茶叶采摘等工作岗位优先向低收入农户倾斜,有针对性地对低收入农民设计技术培训课程,有效提升其农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增收能力。三是构建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机制。村集体经济在实现自身收入持续增长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种苗和肥料等生产资料补贴,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村集体强化小农户与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的居间调节功能,让更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小农户覆盖,有效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水平。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郭晓鸣、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骆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吕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