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杨建明
成功入选
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深耕厚植 推动松阳高腔“复活”提升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早在2006年,松阳高腔就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长久以来囿于一隅,面临着剧目流失、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等问题。
杨建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定要把松阳唯一的国字号非遗保护好,传承好”,杨建明说。为此,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调研,多方奔走呼吁,于2018年牵头成立浙江省高腔联盟,2019年组建松阳高腔传承中心,2020年组建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填补了丽水市戏曲专业剧团的空白。同时,将老剧院改造为松阳高腔大剧院,作为剧团常态化演出场所,为松阳高腔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老一辈的高腔艺人没有规范的剧本,每次演出台词都不一样。”杨建明感到戏曲曲牌抢救迫在眉睫。于是,他主持开展松阳高腔曲牌和传统剧目抢救工程,组织人员对松阳高腔曲牌进行搜集整理和校对,对松阳高腔19个传统大戏和30余个折子戏进行系统的抢救性保护,通过简谱和五线谱记录、视频录制、剧本记录,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平时听到哪里有人收藏了松阳高腔剧目的手抄本,杨建明便马上开车前往拜访,将本子抄录回来。截至目前,共抢救记录曲牌98支,为松阳高腔留下了传承的范本。在抢救保护之余,杨建明还组织开展传统剧目复排工作,折子戏《碧波潭·拔鳞》《八百两》、唱腔片段《率将士闯天门》《鲤鱼记·花园相会》等相继展演,沉寂多年的松阳高腔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以前的松阳高腔多是采取‘传帮带’的形式,演员几乎都在农村,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识字不多,国家非遗传承人和省级非遗传承人人数逐年减少。”杨建明说。文化需要传承,但松阳高腔因缺乏规范化的人才培养,后继乏人,这是杨建明最为担心的事情。对此,杨建明经过多方争取,专门委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松阳高腔班,首批15名小学毕业生将通过六年时间完成学业,成为松阳高腔新一代传承人。2024年8月3日,2024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松阳高腔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在松阳高腔剧院举行。看着学员们的成果,杨建明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坚信:“有了传承的人才,松阳高腔这个‘活化石’一定会越走越远、越唱越好。”
开拓创新 推动地方非遗高质亮相
文章来源:文明丽水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柳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