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出走三年,归来仍是顶流!11月12日12时30分,停更三年多的知名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最新作品全网发布,正式回归大众视野。
李子柒先是发布了一条雕漆隐花的漆器作品。她在文案中表示,“这个大漆视频迟到了四年,‘漆’同‘柒’,我给这幅雕漆隐花的漆器作品取名‘紫气东来’。麒麟回首,万事不愁。”
一个小时后,李子柒再次发布一条森林衣帽间的视频。两条视频依旧延续了她以往的风格,宁静悠远的乡村、精心制作的手工,美轮美奂的画面。
截至目前,两条视频的累计播放量超过1.6亿次。多个与李子柒相关的微博话题冲上热搜。
李子柒消失的这三年,互联网上的各种顶流,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唯独在她的账号下面,始终有很多的粉丝,一直在等着她重新归来。
截至今年11月13日12时,李子柒全网粉丝超过1.1亿。其中,微博2671万、抖音5035万、快手944万、B站785万、小红书325万,YouTube上有1990万粉丝。
从2016年拍摄短视频至今,坐拥过亿粉丝的李子柒早已是“现象级网红”;不过这两天人们又突然发现,即使停更三年之久,李子柒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过客,回归之时,仍受万众瞩目。
李子柒何许人也?回归为何能引爆热搜?为什么能火遍全球?今天,派派君根据公开资料和过往报道一一探寻背后的答案。
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
央视新闻刊发文章指出,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
李子柒是田园牧歌式视频的开拓者。
2016年11月,一条“兰州拉面”的视频正式把李子柒推到大众的视野中。
视频中的李子柒穿着一袭白衣,在大山的背景下,显得格外超凡脱俗,但她利落地切菜、捣香料、拉面,又让这份遗世独立多了一份人间烟火气。
这几乎奠定了李子柒此后的创作基调。
美丽祥和的乡村生活、诗意淡然的处事风格,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还有美到让人心驰神往的幸福生活。
从2016年到2021年,李子柒开发了一系列视频,古香古食系列、东方非遗系列、朝花柒拾系列、柴米油盐酱醋茶……
条条有匠心,个个是精品。
这期间,她会花费三个季节的时间,制作一期“水稻的一生”。
从插秧、抽穗、开花、收割,再到做成米饭、锅巴、米饼等食物,看后让人感同身受。
还有古代文学照进现实。
《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被李子柒用一张旧木床还原成了现实,恍然间,你似乎能看到古人在谈笑风生。
2021年7月,李子柒发布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系列的最后一条视频《盐》,她驱车七小时去自贡,还原了井盐的制作过程。
她一如既往地维持了美感,家家户户都有的盐粒,在她的镜头下显得无比晶莹、透亮。
文化的、传统的、诗意的、美学的、乡土的,一切在李子柒的视频中,都是那么用心又别出心裁。
看她的视频在享受的同时,也是一次乡村文化、传统文化的洗礼,更是乌托邦式的精神寄托。
在追名逐利快节奏的当下,李子柒就是一股清流,不急不慢,用极致真诚质朴的态度,完成了对现代生活的“逆行”。
“破圈”源于国外网友的惊诧
2019年12月,有媒体报道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捧。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引发了舆论热议。
这是李子柒首次“破圈”进入公众话题中心。此前她虽然是一位热门博主,但更多时候还是活跃于固定的粉丝群当中,这个粉丝群虽然也足够庞大,但在传播上还是有诸多的限制性。
然而,李子柒在国外的成名,打破了这种限制性,大家发现,原来这位生活在四川大山中的女孩,身上具备了那么多可供挖掘的闪光之处。
但需要特别观察到的一点是,李子柒是因为成功在国外聚集了大批量粉丝,才得以拥有了“解读价值”。
在此之前,国内网友更多还是把她当成一名励志对象来看待,童年时父母离异,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却精通手工、农活,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直到被赋予“文化输出”的符号之前,李子柒都还是一名把自己经营得很好的视频博主,而非一位“文化英雄”。
这次李子柒走进话题中心地带,源自眼光的差异。也就是说,外国的网友通过李子柒造茶、造纸、搞活字印刷、织造蚕丝被等,惊讶地发现在一个人身上,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生活能力和不凡的生活追求,而中国的网友在同样被李子柒吸引时,却没有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等高大的角度去评判。
所以,这次李子柒身上有了“中国的月亮外国圆”的传奇气质,这种传奇色彩,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网友对中国的陌生造成的。
断更后,成了粉丝心中的“白月光”
2021年7月14日,李子柒在发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未再更新动态。李子柒于2021年8月底在其社交账号中回复“资本真的是好手段!”,之后删除该留言。
李子柒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白月光”。也是因为她在最鼎盛的时候猝然消失,从而避免了过度商业化所带来的“滤镜破碎”。试想一下,如果李子柒也不得不走上直播带货之路,在直播间里奋力吆喝,她身上的“仙气”一定早就荡然无存。之所以没有人能够复刻李子柒,也是因为这种“世外仙姝”的人设本身就是商业化的大敌。
不仅仅是人设,李子柒的内容制作方式也是“反商业化”的,一个视频从春种到秋收,可能要跨越好几个季节跟踪拍摄,耗时耗力的程度不亚于电影《小森林》,如此的精工细作,更像“前短视频时代”的纪录片节奏。在这个碎片化程度日益加速的时代,已经显得格外奢侈。
李子柒之所以在YouTube的粉丝量不降反增,是因为以往的优质内容仍会有持续播放,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关注。在更依赖推荐算法的短视频平台,一旦没有新内容发布,就很难再被更多人看到,掉粉也就成为必然的宿命,更新率成了所有人都紧盯的一条生命线。
正是因为在商业化路上行之不远,李子柒才成了全民带货时代粉丝频频回望的一方“精神净土”。李子柒的“传说”,恰恰反衬出了“快钱时代”各路网红的昙花一现。
李子柒也具有不可复制性。国内视频平台曾有李子柒的模仿者,被讥讽为东施效颦。粉丝在捍卫李子柒的唯一性,如同捍卫童话的纯洁感。通过追随李子柒、分享李子柒,包括消费李子柒,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合理表达内心的出口。通过李子柒这个镜像,人们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虑。但是,李子柒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身份、距离、空间的隔离,使得她并不能成为人们身边一个值得嫉妒的对象,而是一个安全的梦想承载体。
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以拍摄古风美食短视频出名的李子柒曾获得《中国新闻周刊》评选的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获选理由是: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
李子柒或许没想到,她的视频有这么好的海外传播效果。
首先,李子柒视频的内容独具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满足了外国网友对中国的想象,堪称网络传播时代的中国“田园诗”。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含有被外国网友广泛认同的情感需求和价值理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李子柒的视频具有打动人心、引起情感共鸣的力量,比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天然美食的青睐、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勤劳聪慧的欣赏、对手工技艺的好奇、对祖孙亲情的动容等。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满足了人们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
再有,李子柒的视频具备恰当的国际传播渠道和视觉呈现方式。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与传播有了更丰富的载体和渠道,李子柒及其团队积极运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发布的短视频生动直观、新颖易懂。李子柒在视频中很少说话,这使视频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让观看者专注于每集10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从而更具跨文化传播力。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指出,作为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
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与其争议是不是文化输出,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不是轻轻松松的,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定文化走出去的大方向,秉持工匠精神来谋划创新,这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这正是:采菊煮豆话桑麻,田园风光有人夸。文化创新手段多,输出不妨多开花。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新京报、界面新闻、澎湃新闻、顶端新闻、红网、江苏音乐台微信公号等)
话题主持|记者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