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的哈巴雪山因其纬度低,雪坡无冰川,路线清晰,一直被登山爱好者视为入门级雪山。|小红书2023年起,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登顶哈巴雪山”热潮,配文通常是“小小哈巴,轻松拿捏”“人生第一座雪山,有腿就能上”......
但登顶哈巴雪山或许没有想象轻松。据中国探险协会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范围内就有近10人因登山、徒步身亡,哈巴雪山就占3起。面对极致的景色,几乎无人讲述危险究竟如何发生。
2024年国庆假期,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一名22岁男生被发现倒在4200米的哈巴雪山上,法医鉴定其死因为高原反应。据红星新闻报道,救援小队最先赶到的张勇回忆,男生在海拔4200米左右的黑海湖东被发现,赶到时已“身体僵硬”。从国庆一开始,哈巴雪山连日都是雨雪天气,几乎没有停过。山顶气温一般在零下五度左右,需穿着羽绒服。张勇推测,男生很有可能是在恶劣天气中迷路之后坐下虚脱,再也起不来了。而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这名男生的攀登计划令救援队震惊:第一天徒步7公里抵达雪线(常年积雪带边缘);第二天凌晨四点,用3小时冲顶,再花30至60分钟下撤;部分路段跑步,12点前抵达哈巴村,赶上回丽江的大巴车,整个过程16公里。在正常的登顶中,这一行程用时在三天左右,他却想要压缩在一天半“速攀”,这种攀登方式只有少数竞速登山运动员尝试过。2024国庆,攀登哈巴雪山的登山爱好者挤在“绝望坡”处。|徒步中国“速攀”哈巴雪山出事并非首次。据当地救援队介绍,2010年10月,一支“两天爬哈巴”的队伍在下撤中,因为体力极速消耗,队员“在不该滑倒的地方滑倒”,不幸去世。
登顶哈巴难度大吗?为什么这些人要选择“速攀”?
入门级雪山
不少登山爱好者将哈巴雪山视为“人生第一座雪山”。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哈巴雪山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东南部,南北长约25千米,主峰海拔5396米,相对高差3846米。因其纬度低,气候相对较温和,且攀登周期短,雪坡无冰川,路线清晰,一直是登山爱好者的入门级雪山之一。但资深户外媒体人马德民介绍,虽然山峰接近性好,但“天气变化多端,实则十分凶险”。徒步爱好者总结了三条相对成熟的路线,一条是从西侧出发、途径4100米大本营,然后登顶,这条线路配套设施最完善;一条是从东侧出发到达大本营,行走短但陡;第三条线路是一条环线,景色最丰富、距离也最长。
但从现场收集的记录显示,死者走的是另外一条非常规路线,他从哈巴西坡进山,翻越垭口在北坡去世。
这条线路坡陡距离又长,会在海拔4900—5300米处,经过一段约1.1公里长、平均坡度约40度的雪坡,被称为“绝望坡”。是极少数“强驴”的选择。
一位登顶过哈巴雪山的驴友描述,他在2022年12月攀登到了哈巴雪山顶峰。处于“绝望坡”时风大,风速约45米/秒,即便有冰爪,如果体力不行会很难控制重心,容易后仰滑坠。
致命的“速攀”
“深处高海拔本身就有风险”,资深登山和户外探险向导、自由攀登者孙斌说,速攀加剧了这种风险。
速攀(Speed Alpinism)是一项基于高海拔登山的极限运动,要求运动员快速登顶高海拔山峰,并完成下撤。但这仅限于专业运动员或接受训练的登山爱好者。
根据《中国体力活动汇编》介绍,慢速爬山的体能消耗(6.1MET)已经是剧烈强度,快速爬山甚至达到了241种体能活动中最强的17.2MET(MET为代谢当量,是用来衡量体力活动强度的标准单位)。而健身房中的阻力训练,都远低于爬山的消耗。
国际高山向导的爬山体能指导中提到,要想背着过夜背包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上徒步八个多小时,每周需要锻炼3-4次。
但根据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CDNS)的调查,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中,每周至少进行三天,每天至少30分钟运动的参与率仅为12.5%。
资深登山和户外探险向导孙斌在分析中提到,气压变化的变化可能诱发心脑血管基础病。“适应高海拔,最核心的是通过低氧环境刺激产生红血球,而红血球需要两到三天才能携带氧气,之后才能在高海拔更自如地行动,但这种所谓的‘速攀’,两天爬完了红血球还没成熟。”
哈巴再次封山
据“徒步者联盟”介绍,日前从攀登者到俱乐部,都被裹挟着压缩了适应过程,出现了两三天登哈巴的活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六天五晚的哈巴雪山攀登更为适合。今年9月,哈巴的一位向导用一条安全绳拉着登山者,登山者抱头跪地。短视频配文是“向导扛游客上山”“你只要带腿,剩下的交给向导拉”等等。|社交平台截图目前,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自10月20日起进行封山管理,解封时间未知。这已不是今年第一次封山。1月29日,56岁的周某在登顶后的下山途中因体力不支于绝望坡附近滑坠,导致头部撞击到石头后不幸遇难。山难第二天,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发布通告称因持续降雪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而暂停办理哈巴雪山登山活动报批手续。《户外探险》杂志的一项分析指出,人很容易在参与集体活动时产生随大流的心理,“很多人会觉得这座山那么多人都去过了,我去应该没事。但户外运动的风险跟参与人数的基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