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2016年加入《中国科学》杂志社,2019年8月独立负责期刊通信分学科工作。杨海燕对待本职工作积极认真,尽心尽责,勇于担当,注重个人素质修养,不断提升编辑业务能力,并积极配合编委会工作,约请和落实多篇重要文章,组织多个热点专题,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作为优秀编辑,突出事迹如下:
(1)聚焦前沿热点约请高质量稿件。推动并落实了35篇重要特邀综述/论文,内容涉及6G移动通信、可重构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通信、大数据安全、车联网等热点问题。有4篇被评为ESI热点论文或高被引文章。其中,6G长篇综述和多通道自适应信号检测理论综述同时被评为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6G长篇综述还入选了电子学会电子信息领域优秀科技论文、中国科协优秀论文遴选计划。除高被引文章外,还出版了多篇面向基础理论、重要创新成果的优秀文章,包括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为通信作者的一篇论文,报道了可编程信息超表面电磁信息理论的新进展,该成果是相关研究体系的关键理论支撑;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院士撰文的一篇介绍其团队近30年潜心研究的智慧标识网络体制的系统演进过程的文章;东南大学朱敏教授等撰写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超宽带太赫兹光纤一体融合实时系统新型架构,该架构解决了超高容量6G太赫兹实时无线通信的难题;由华为公司联合国内通信学科优势科研团队合作撰写的面向5G Advanced标准展望等的文章等。
(2)积极策划组织了13个热点专题,内容覆盖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网络安全、毫米波与太赫兹、遥感图像中的深度学习、区块链、无人机通信等。其中,“遥感图像中的深度学习专题”总被引频次为180,篇均被引频次为28;有7个专题篇均被引频次超过8以上;“无人机通信专题”产生ESI高被引文章1篇。在专题策划过程中,重视约请海外文章,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化水平。“B5G网络安全专题”“低时延高可靠无线通信专题”和“无人机通信专题”海外文章占比超过50%,范围涉及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希腊等国家。
(3)严格把控稿件评审质量,加强对稿件研究内容创新性、实验数据完备性,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初筛审查。重视稿件英文表达水平,对每篇录用的稿件审查英文质量。高质量完成英文稿件加工审读累计约6251页,完成35期拼版工作,未出现任何责任事故。
(4)重视宣传,积极针对学科热点问题策划组织学术沙龙。截至2022年,组织学术沙龙5次,邀请了23位业内资深专家作特邀报告,包括“IEEE Fellow”“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杰青”以及学科带头人等。借助学科热点为期刊聚拢人气,吸引高水平研究团队。利用新媒体多渠道宣传文章,累计撰写微信新闻403篇,阅读量约32万人次。针对部分优秀文章,还积极借助杂志社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科学网、Eurek Alert!等多媒体平台同步宣传。
在杨海燕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英文版)取得了显著进步,影响因子从2016年的0.885增长至2022年的7.275,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被评为中国通信学会A类期刊,多年来始终在国内计算机领域期刊排名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