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微信公众号“乡村宣教”近日推发驻村帮扶工作做法经验系列宣传文章《解民盼、务实干的“小田书记”——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第一书记田正栋》宣传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第一书记田正栋驻村期间帮扶工作的进展成效、特色做法和基本经验。全文如下:
解民盼、务实干的“小田书记”——融安县大良镇古兰村第一书记田正栋
“小田书记,上抖音你介意吗?我想拍条视频感谢你帮我们家卖红薯粉。”“小田书记,你帮我介绍的开垃圾车的活路,今天老板给我发工资了,晚上到我家吃饭,我劏鸡给你!”
“小田书记”,本名田正栋,是柳州市委组织部派驻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古兰村的第一书记。融安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广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古兰村自然条件恶劣,是广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2023年4月,“小田书记”主动请缨到古兰村后,团结带领村“两委”固基础、强产业、抓治理、惠民生,推动古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先后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
把“促增收”作为“守底线”的中心任务来抓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古兰村抓得最紧、下功夫最多的工作。为了守牢底线,田正栋带着村“两委”,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突破口,筑牢古兰村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堤坝”。
他立足金桔产业发展的村情,推出“企呼我应”联系服务机制,实行“1名干部+1名党员+1家企业”的定点服务模式,主动领着“两委”干部深入村内金桔企业纾困解难,使企业心无旁骛、专注发展,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增收。2023年,村内3家金桔企业产值达1160万元,直接吸纳200多名群众务工就业,实现每月固定收入2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近3000名农民持续增收。他大力推行消费帮扶,联动挂点后盾单位,开展“办实事解民忧·抓增收促振兴”专项活动,拓宽群众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两年来,已定点销售农特产品30多万元。他对脱贫群众的增收工作时时放心不下,主动联系养殖农场,推行“1+N”互助代养模式,动员条件较好农户,加入“邻里互助组”,由村集体经济出资,免费提供家禽幼苗、谷种、化肥等生产资料,实行代种代养,帮助脱贫群众兜底增收,实现每户每年增收约3000元。2024年,古兰村低收入脱贫人口从原来的33户113人下降到3户6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35万元,收入增幅达30.6%。
村集体经济破局突围、顺势增长
2022年以前,古兰村集体经济规模小、发展慢,增收渠道单一、粗放,“两委”干部顾虑重重、安于现状,不敢大胆突破、创新求变。为了冲出束缚、打破僵局,田正栋一手抓“解放思想”,一手抓“多元创收”。
他主动与“两委”干部谈心谈话,逐个打消思想顾虑。对待思想转不过弯的干部,他主动兜底责任,坦言:“只要不违法违规,出了问题,我担着!”用承诺和行动激励干部敢于向村集体经济要发展。他积极联络致富能人,打好“乡情牌”,成功引资3000多万元,建设“百年水庄”温泉度假景区,打造古兰村首个4A级风景区。联合临近村屯,成立齐创商业公司,组建施工服务队,承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引社会资本,修缮古兰村小学,盘活固定资产,建成蚂蟥养殖场,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长。近两年,古兰村集体经济收益增长率在30%以上,预计2024年收益将突破20万元。看着厚实的集体经济账本,村党支部书记笑着说:“小田书记来了以后,集体经济蹭蹭地往上涨,多的钱在账上还没‘焐热’,就又有新的投资计划,集体经济越做越大,现在有底气去做一些以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用心答好“河流整治”的考卷
古兰村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因河道缺乏整治,雨季洪涝、旱季干涸,是全村群众呼声最高的焦点问题。田正栋暗下决心:下多大力气也要把河流整治好,为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河流整治工程规模巨大,所需资金动辄成百上千万,对一个基层干部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时间田正栋犯了难。然而,群众的呼声还在、期盼还在,不能充耳不闻。于是田正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把能跑的项目先“跑得”,并动员群众义务投工,一米一米清淤、一段一段推进,疏浚好最要紧的几处河道,建成4座微型蓄水坝,保障好最缺水的几处农田用水。2024年入夏,河流整治的几处主要工程刚竣工,便迎来“4·19”“6·25”“7·2”三次超警以上洪水,特别是“7·2”降水被称作50年来最强降雨,这让田正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他带头值守、寸步不离,始终坚守在抗洪第一线。终于,三次洪水安全平稳退去,他的眉头也逐渐舒展,笑着说:“老天爷帮我们检验了整治成果,还不错,算得上合格答卷!”
“兰题共解”:核心在于激发群众自治的内生力
“兰题共解”是古兰村创新推出的基层治理“新工具”。作为“兰题共解”的“设计师”,田正栋解释:“‘兰题共解’就是选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召开群众恳谈会,组织群众大讨论,引导群众出点子,动员群众解决问题,让乡村治理的聚光灯始终聚焦到群众身上。”
婚姻嫁娶彩礼高、红白喜事随份子攀比、办无事酒席等“顽疾痼瘴”在古兰村时有发生。为了祛病除根、移风易俗,田正栋召集群众召开恳谈会,专门讨论村规民约、移风易俗问题。会上,大多数群众赞同支持,但仍有少部分群众不理解,认为送出去的钱,就该收回来。群众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甚至捶胸顿足,深怕“辩”不赢对方。最终,“大多数”说服了“少部分”,群众自主设定“古兰村规民约”13条,全员签字确认,主动设立“村规民约”举报箱,自发组建移风易俗监督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文明乡风逐渐成为古兰村的鲜明底色。“兰题共解”推行以来,先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个,乡村治理群众参与率由过去的不足50%,提升到现在的90%以上,成功吸引风力发电、现代金桔产业园等多个重大项目进村落地,古兰村真正做到了村里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相关经验获《中国社区报》专题报道。
“一棒玉米”代表“群众口碑”
农村工作,打交道最多的是群众,群众的口碑是评判工作最根本的标准。怎么让群众竖大拇指、点赞称好,田正栋把目光锚定在增进党群干群关系上,用心血和汗水一点一滴“垒”起群众口碑。
2024年盛夏,早稻快要成熟,田正栋和工作队,走进田间地头,查看稻谷长势。在路边,碰见一个阿奶正在锄地。阿奶看到工作队后,立马丢下手里的锄头,跑进旁边的房子。田正栋满脸疑惑,以为发生了突发情况。没过一会儿,阿奶端着一盆还冒着热气的玉米出来,说:“小田书记,今天又来走访,你们太辛苦了,吃玉米吧,我下午刚煮的。”群众的认可、群众的口碑浓缩在一棒小小的玉米上,这是群众对古兰村党员干部最质朴的“奖励”。能拿到这个“奖励”,靠的是田正栋领着村“两委”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入户、一遍遍敞开心扉的交谈,一件件感动群众的实事,润物无声地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过渡期以来,古兰村经历的10次群众满意度考核,“好”的评价均在99%以上。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又是一个清晨,看着田正栋迎着朝阳、奔跑忙碌的身影,就仿佛看到了古兰村蒸蒸日上、和美富足的美好画卷。古兰,每天不一样!(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