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全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纪实

近年来,田东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新模式,以“五个聚力”建设“五个家园”,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芒乡新篇章。

聚力文化浸润,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强化理论武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内容。积极打好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张牌”,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力量。弘扬红色文化,激发政治引领的力量。以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百谷红军村陈列室、合恒村那恒屯陈列室教育基地等阵地为载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右江河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守护历史文化,深化根脉认知的底蕴。全县挖掘有125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以及丰富的博物馆藏品。携手高校专家对高岭坡旧石器遗址和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等开展“共同的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研学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情感共鸣的融合。积极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非遗项目85项以及215名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民俗活动和民族风情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将非遗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一镇一节”文化品牌,实施“我们的节日”主题文明实践活动,为各族群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盛宴。

聚力产业发展,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把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紧扣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持续做大做强粮食、糖料蔗、芒果、蔬菜、山茶油、特色林业、禽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田东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通过“互联网+”推广特色农产品,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建立“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全县发展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合作社538家,家庭农场157家。53个脱贫村均有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或者产业基地带动(覆盖)脱贫户30%以上。深入推进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加快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水平,确保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发挥出更强的导向作用。今年1—9月,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70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62元。

聚力互嵌式融合,打造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坚持“共”的导向,强化“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从居住生活、就医上学、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倡导“来了就是田东人”的理念,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服务、法律援助等机制,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环境。聚焦互嵌融合,不断提升思林镇龙邦村“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示范点的示范作用,在全县七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巩固和提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推动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致力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携手深圳坪山区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促进各族师生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实施“红带蓝带绿”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开展“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精心打造“赓续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宣传教育线路,着力推动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每年接待各族领导干部、师生、游客130余万人次。

聚力生态文明,打造各民族宜居康寿美丽家园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执行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制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年截至9月底,田东县空气优良率为99.2%。常态化开展禁采河沙、禁伐天然林、河道“清四乱”等行动,地表水、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扎实有序推进“千万工程”。投入财政衔接资金4000万元实施32个人居环境整治项目。50个村庄规划编制有条不紊进行。截至10月底,创建成效明显的村屯有138个。安排500万资金在全县开展乡村建设“先建后补”工作模式,带动255个屯群众投身乡村建设。每季度组织开展“千万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1次,形成“干中学、学中干”的良好氛围。打造康寿宜居田东。加快推进民政福利园公建民营项目,引进广州慈航医养投资公司对民政社会福利园项目进行升级改造装修并已投入运营。加强田东百采厂小区居住环境改造,建设长者饭堂和日照中心,为更多各族群众营造和谐宜居环境。

聚力基层治理,打造各民族和睦共处平安家园

立足平安田东、法治田东建设,建立健全“三项机制”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打造各民族和睦共处平安家园。建立网格管理工作机制。县民族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将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纳入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范畴,实现全县10个乡镇及172个村(社区)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全覆盖。建立大数据助力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民族工作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地了解各民族群众的需求,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建立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发挥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普法宣传等功能,统筹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帮助各族群众有效解决咨询难、诉求难、诉讼难等问题,实现各民族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美好愿景。(周月珍、周章师、韦桂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