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文脉悠长,湖北云梦犹如一颗璀璨的古珠,深埋于历史尘埃之下,静候着兼具智慧与胆识的探秘者,来揭开其笼罩千年的神秘面纱。自1975年起,一场跨越时代的考古接力,在云梦这片古老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1975年,陈振裕带领团队率先掀开了睡虎地秦简的壮阔序幕;1989年,以考古专家梁柱为领队探寻到楚云梦的千年谜踪;2007年,熊北生及同仁在M77号汉简的发掘中精准捕捉到了历史的珍贵碎片;2020年,罗运兵带领考古工作者们让“中华第一长文觚”再次闪耀于世。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以接力赓续的无畏精神,在这片传奇之地刻下了考古人永恒的丰碑。
云梦县博物馆
睡虎地秦简:千年尘封的历史低语
时光回溯至1975年的冬日,云梦县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在汉丹铁路西侧,一片名为睡虎地的田野里,农民张泽栋的一铲,竟意外触动了尘封千年的秘密。青黑色的泥土,如同历史的呢喃,缓缓道开千年前的社会百态……
云梦睡虎地秦简
陈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迅速率队而至,在这片沉睡的土地上,带领同行考古工作者揭开了12座古墓的神秘面纱,而11号墓葬则是后来世人所熟知的秦简的藏身之所。当11号墓葬棺木缓缓开启,眼前的一幕令在场的所有考古人员震撼:墓主遗骸犹存,颅内脑组织已化为拳头大小的记忆残片,而竹简则如忠诚的守护者,遍布墓主四周,历经千年风雨仍不失其色。1155枚竹简犹如秦代历史的璀璨明珠,静静躺在历史的尘埃里,近4万字的隶书如同活化石,生动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法律、行政、经济、军事与文化的辉煌。这些竹简,不仅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更是解开秦代历史迷雾的钥匙。
陈振裕及其团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将这些珍贵的竹简护送至北京,由国家文物部门进行精心呵护与解读。彼时,湖北竹简保护技术尚显稚嫩,这批竹简得以在北京接受脱水保护,被小心翼翼地装入玻璃试管,密封保存。它们藏于文物库房,鲜少露面,但却如同神秘的宝藏,等待着有缘人的探索。
龙岗M6简牍:时光深处的云梦印迹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89年。在云梦龙岗,一场配合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如火如荼进行。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孝感地区博物馆和云梦县博物馆参加的考古队,在这片土地上发掘出了九座秦汉墓葬。其中,M6棺内出土的秦代木牍和一批竹简,成为了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云梦龙岗秦简
M6棺内简牍因棺内积有淤泥,现场发掘存在困难,时任考古领队梁柱当即与考古队员一起将整个棺底板运返至室内,经过细心清理,终于从淤泥中分剥出了这批珍贵的竹简。
龙岗简的出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秦代历史的新视角,更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它证实了楚云梦就在今云梦县一带,为我们探寻古代楚国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M77汉代简牍:岁月幽藏的时光轻吟
岁月流转至2007年,在云梦火车站北面铁路三孔涵洞东端北侧的铁路护坡上,施工队在打井建防护桩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熊北生,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踏上了抢救性发掘的征程。
睡虎地M77考古发掘现场
一座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编号M77)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墓葬中,熊北生和他的团队发现了大量简牍,共计2137枚。这些简牍大部分保存状况良好,形制多样,内容丰富。它们不仅包括了典籍简,还有日书简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是典籍的载体,更是汉代“语类”文献的珍贵遗存。这些简牍上的文字,与《韩非子》《荀子》等传世古书遥相呼应,为汉代文献的成书、流传、定名及其文字校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日书简则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数术知识。
熊北生及其团队,凭借超凡的技艺与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精心呵护着这批弥足珍贵的文物,使之重焕光华。他们的努力,不仅为汉代历史的浩瀚长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后世考古学者树立了一座灯塔,照亮着探索古代文明的征途。
中华第一长文觚:荆楚文明的千年回响
2020年,考古界再次迎来惊世发现。在云梦县郑家湖墓地的深处,一件造型独特的木觚静静地躺在岁月的怀抱中,仿佛一位沉默的智者,诉说着千年的往事。
中华第一长文觚
木觚以一截圆木竖着剖开而成,长34厘米,宽约4厘米,四周削有七个棱面,其中六个面都镌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通过解读,我们得知,这上面记载的是一篇约700字的长文,内容讲述了一位谋士游说秦王“寝兵立义”的故事。这篇长文,不仅揭示了战国后期各国与秦争斗、斡旋的时代背景,还丰富了我们对春秋战国之际魏、越、吴之间关系的认知。它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心激荡。这件木觚,则因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被誉为中华“第一长文觚”,成为了研究战国末期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珍贵文本。
在郑家湖考古队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的眼中,考古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旨在描绘古人社会的风貌。他强调,考古的价值不仅在于发掘惊世文物如“中华第一长文觚”,更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遗物与遗迹,如捆绑棺椁的绳子、容器残留物等。正是多学科合作的考古方式,让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郑家湖考古发掘现场
郑家湖墓地发掘,是一场科技考古的盛宴。凝聚了众多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心血,考古工作者们运用科技手段,如三维建模、碳十四测年等,将科技考古的魅力与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考古学家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世人揭开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让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重新焕发光彩。
克绍箕裘,踵武赓续。从陈振裕、梁柱到熊北生、罗运兵,历任考古队长在云梦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他们不仅成功发掘了睡虎地秦简、龙岗墓地M6简牍、M77号汉简和中华第一长文觚等珍贵文物,更以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神秘面纱。他们的工作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认知和文化自信,更为后来的考古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和标杆。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考古人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湖北考古人将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携手共进,共同书写考古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