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说夜郎丨从安龙一中的老照片,追溯到乾隆时期的九峰书院

撰文:龙虎

图片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安龙县作为清代黔西南地区的州府,相对其他县市,多出试院这类历史古迹,容易和书院混淆。试院考试,书院读书,根据具体情况,有时会合二为一,或增加其它一些教育功能。安龙的考棚试院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由时任南笼知府黄世文首建于府署衙门右侧的文庙先师殿,后迁东门外大佛山麓的文昌祠。嘉庆六年(1801),兴义知府陈熙蕃将考棚改建于城东三里许的先农坛,俗称“旧试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张锳于城内修建规模宏大的兴义府试院,也称“新试院”,后毁于咸同起义。光绪年间知府邹元吉在原址重建,但规模大不如前,布局也有改变。1999年,兴义府试院公布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断断续续进行了保护修缮。

安龙最早的学校,渊源起点与试院一样,就是先师殿,先师即孔子。先师殿为康熙二十年(1681)普安州通判魏执躬首建于城北海子边,时属安顺厅下辖的普安州附学。康熙三十九年(1700),普安州通判张调䵼将先师殿迁建城内府署衙门右侧,同时建大成殿、圣启祠、明伦堂,文庙格局基本形成。时南笼厅已经成立,但运转不完善,因此没有自己办学,故仍为普安州附学。康熙五十三年(1714),已具备办学条件,时任贵州巡抚刘荫枢题设“厅学”于文庙,普安州通判张士佳捐建文庙的两庑和戟门。雍正五年(1727),南笼升厅为府,学校同步升格为“府学”。雍正八年(1730),南笼首任知府黄世文捐修文庙棂星门,次年便在先师殿设考棚开考。雍正十二年(1734),知府王元烈于文庙增建名宦祠和乡贤祠,“附建于学”,文庙作为学校和科考的功能趋于完备。安龙这种官办府学,典型的学庙合一。当然,彼时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家子弟,而考棚设于其中,更有利服务科考。‌

如果学校只服务官宦子弟,阶级固化,普通百姓子女没有上升空间,就会严重动摇统治根基。乾隆十二年(1747),安龙出现第一所义学,相对官办府学,义学免收学费,主要为寒门子弟提供教育。这所义学以“面临九峰,因以为名”,曰“九峰书院”。容易混淆的地方,九峰书院并不在九峰山,九峰山在城西五里,而书院位于城北不远的万寿山海潮寺,估计起名者是院内遥看九峰山有感而发。而万寿山之得名,乃山脚建有万寿宫。书院的房舍,“旧为海潮寺之前殿”。寺内鸟瞰,右为十八先生墓,左为招堤海子,海潮寺之名由来于此。更混淆的是,《兴义府志》另文记载,九峰书院位于“府城北之魁星山”。张锳描述,“优游讲习,人文蔚起”。具体原因是九峰书院创建时,南笼知府系杨汇。杨汇曾经在招堤尽头“建三层高阁一座”,额题“巍然紫府”,是今涵虚阁之前身魁星楼,猜测府志把杨汇建楼,错放万寿山,故将万寿山讹传为魁星山。

嘉庆六年(1801)先农坛旧试院建好后,九峰书院因“其地狭隘,改附东门外试院之中,是为珠泉书院”,时考棚与书院合二为一,书院名称取意龙井山脚珍珠泉之“龙泉涌珠”。嘉庆十七年(1812),安龙长源棉花商号热衷教育,将利润“每两捐银二厘五毫”作为书院经费。嘉庆二十一年(1816),书院银款逐渐充裕,“生员邢思镐(《黔南识略》还记录有阎敏仁)等,请以东门内昭忠祠为桅峰书院,延师主讲”。即把书院从城外旧试院迁建到城内昭忠祠,这个位置能够看清城南桅杆山远景,故名称取意安龙八景之“桅峰耸翠”。又载:“至道光初年,积棉花商捐银得七百两。遂交长源棉花肆生息”,即棉花捐款逐步增多,“岁收息银一百四十两”。道光十五年(1835),时任知府谷善禾“以十八先生祠增修书院,仍名珠泉书院”。即在东门内十八先生祠旁,扩建书院,恢复本名。道光二十九年(1849),张锳“改书院各房,俱为斋房,增建头门三间,屏门一座,讲堂三间,山长内室三间,厨房一间,书院益觉宏阔矣”,是为鼎盛。

珠泉书院毁于咸同起义后,同治十三年(1874),安龙又建文峰书院。据《南笼续志》记载,知府陈廷樑(四川华阳人,字幼芝)于“府城北门(坡)经历署旧址重建,讲堂、斋舍共计二十九楹”。光绪庚子(1900)年,“清廷屡下兴办学堂之诏”,知府石廷栋职责所在,便在文峰书院门额题匾“新建中学堂”,“名虽学堂,实为书院”,仍系旧学,时“聘府学教官张本谟(光绪戊戌科进士)主讲其中”。受张之洞等倡导“废科举、新学堂”之影响,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府李祖章改为“兴义府中学堂”,聘湖南同乡李润庵任堂长,“所有教授课程,悉照新章办理”,这算安龙新学之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千年科举正式废除,李祖章离任,曾宗彦继任知府。曾宗彦是清流领袖翁同龢门生,思想维新,准备改办“高初两等小学”,但因病离任,未办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府陈鸿年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年(1913),兴义府撤改为南笼县,首任知县聂树楷将初等小学并入,改为“模范两等小学校”。民国四年(1915),继任知县胡尧年又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此后,学校曾一度改名“盘江中学”“县立初级中学”等,在黔西南地区颇有声望。

图片

“贵州省立安龙初级中学第一届师范救济班学生毕业典礼”照片 图片来源:陈应秋

笔者在陈应秋老师收藏的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老照片上,看见标题为“贵州省立安龙初级中学第一届师范救济班学生毕业典礼”,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改名为“贵州省立安龙初级中学”。尽管礼堂还是民国时期修建的西式礼堂,但外墙上鲜艳的红色五角星,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刚刚进驻安龙县第17军第49师第147团解放军指战员,举着“走人民方向”的锦旗,为同学们的毕业喝彩。翻开今天安龙一中校史,追溯上限为兴义知府石廷栋的“新建中学堂”,其实以安龙教育清晰的脉络,以及结合九峰书院“义学”之初衷,不妨大胆放宽一些,追溯到乾隆时期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