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家经济》是『砺石商业评论』的一个重要文章专栏,试图从经济与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读全球各个核心国家的最新发展,以归纳出不同国家经济变迁背后的底层规律。本期为读者带来的国家是巴勒斯坦。
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根源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土地矛盾与民族仇恨,也是中东始终难以解开的地缘死结。
巴勒斯坦这么多年,最大诉求就是“独立建国”,并为此不惜和以色列厮杀多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巴勒斯坦建国的呼声得到世界各国广泛同情和支持。
1988年,当巴勒斯坦宣布建国时,全世界立即有88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在2012年被联合国接纳为观察员国。
截至2024年6月,已经有146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遗憾的是,国际上承认并不能让巴勒斯坦真正实现建国梦想。毕竟,成为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关键是要拥有独立的领土和政府。
可以说,只要以色列不同意,巴勒斯坦人建国梦想将永远只是海市蜃楼。
事实上,巴勒斯坦在历史上曾多次获得建国机遇,并一度得到以色列的默许,但遗憾的是,这些机遇最终因内部纷争而未能转化为现实。
1
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
虽然今天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的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但最早的原住民是腓尼基人(Phoenician)。
史学界关于腓尼基人来自何方,又是如何崛起众说纷纭,只知道至少公元前10世纪,他们就生活在古代地中海世界东岸地区。
腓尼基人不仅创立了腓尼基字母,还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腓尼基虽然极富商业头脑,可军事实力很弱,一直被地中海强国觊觎,先后被亚述帝国、巴比伦王国、罗马侵占。
后来,一部分腓尼基人退到北非,在突尼斯那里建立了迦太基国,却依然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公元前147年,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将迦太基城一把火烧了17个昼夜,彻底消灭了迦太基文明。
不过,迦太基唯一留下的迦太基字母,却成为今天26个英文字母的起源。此后很多年,腓尼基人留下的土地经历了很多文明的占领,但直至克里特岛与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来到这里,称这里为“巴勒斯坦”,意思就是“腓力斯人的土地”。
从此,这块土地就被叫做巴勒斯坦,一直沿用至今。
只是腓力斯人也很神秘,他们何时崛起与消失,同样是一个历史之谜。
大约公元前1800年,犹太人的祖先首领亚伯拉罕,带领希伯来部族来到了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
希伯来人也是闪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20世纪前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尔地区,被当时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王朝统治。
由于希伯来人势力弱小,信仰的犹太教与苏美尔人格格不入,不断被苏美尔人追杀驱逐,不得不迁走,这是希伯来人历史上第一次被驱逐而迁徙。
于是,亚伯拉罕率领整个部族又开始了迁徙,来到迦南,那时基本属于“无人区”的巴勒斯坦。虽然这里后来被希伯来人称为“应许之地”,也就是《圣经》中说的“遍地是面包和牛奶”的地方,可这里并非一直风调雨顺。
公元前16世纪,迦南地发生了一次特大饥荒,希伯来人为了逃避饥荒而南迁埃及。可惜,希伯来人在埃及过得也不如意,被埃及人奴役长达四百多年,最终又在领袖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
为了寻找合适的居住地,希伯来人在西奈半岛辗转四十多年,又回到了迦南地区,并宣布这是上帝赐给自己部族的国度。
再次回到迦南地区,希伯来人遭到了原住民迦南人、腓力斯人等后裔的抵抗,但还是被求生欲望强大的希伯来人一一打败。
公元前1025年,希伯来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并自称“以色列人”。之所以叫“以色列”,相传是因为他们的先祖雅各与神摔跤,被赐名为“以色列”(意为“与神摔跤的人”)。此后,希伯来人便被称为以色列人。而所有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被视为犹太人。
由于以色列国是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犹太国家,这也成为犹太人后来坚持要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原因,他们认为这里本来就是祖先的领土。
那么,巴勒斯坦人是何时来到这里的呢?
2
犹太人和巴勒斯坦地区关系
以色列人建国后,辉煌了一段时间。可这里是亚欧非的十字路口,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有帝国崛起,这里的犹太人就得倒霉,不是被奴役就是被屠杀。
所以,崛起后的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罗马人先后统治过这里。犹太人虽然表面对每个强大的帝国都表示出顺服,暗地里却干了不少“背刺”盟友的事,不得不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代价。
公元135年,罗马帝国哈德良统治时期,他直接带着大军杀到耶路撒冷,并联合其他对犹太人不满的小部落,对所有犹太人赶尽杀绝。短短数日内,数百万犹太人被屠杀,城池被毁,仅留下一段残垣断壁,也就是今天的“哭墙”。
在此生活了一千四百多年的犹太人正式与巴勒斯坦告别,这一走,就是将近2000年。可以说,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都和巴勒斯坦没有任何关系。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阿拉伯地区还都是游牧民族,战斗力不值一提。
直到公元639年,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游历过犹太人的圣地耶路撒冷后,得到启发,正式创立了伊斯兰教。
借助宗教力量,穆罕默德迅速整合了阿拉伯各个部族,带领着他们走出了沙漠,打跑了罗马帝国,建立了更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8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占据了巴勒斯坦地区,大批阿拉伯人迁徙此地,自此长期定居在巴勒斯坦,成为日后巴勒斯坦地区的主要居民。
随后几百年的时间,巴勒斯坦地区基本阿拉伯化,跟尚在流浪的犹太人已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虽然这个地区又先后被蒙古伊犁汗国和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统治,直至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吞并,这时期的犹太人除了怀念昔日的故土,其实与阿拉伯人没有任何的交集,更没有深仇大恨。
从历史角度来看,从罗马帝国到现代,巴勒斯坦地区几经易主,但无论是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还是英国的委任统治时期,巴勒斯坦都只是一个地理名称,而非国家实体。
换句话说,巴勒斯坦这个地方,从未单独建立过一个伊斯兰国家,最接近的政体也只是信仰相同的奥斯曼土耳其所辖领土而已。
因为彼此文化相同,阿拉伯人在土耳其人统治下,乖乖臣服了四百多年,直到1920年奥斯曼土耳其在一战后崩盘。
不过,被“解放”的阿拉伯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迎来新的主人,英国和法国殖民者。
一战结束后,土耳其是战败方,失去了包括巴勒斯坦地区在内的大部分的土地。此时,原本属于奥斯曼土耳其的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都在英法列强的规划下,各自独立建国。英国人以约旦河为界,分出了约旦河西岸和东约旦。
后来,东约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约旦,而约旦河西岸就成为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那时期,巴勒斯坦地区这块土地是由国联委任英国统治的,谁也不属于。
因为这里实在特殊,不仅濒临地中海,而且三教圣城耶路撒冷也在这里,全世界的犹太人、穆斯林、基督信徒都盯着这块地盘,也是中东众多地区中最敏感的地区。
英国人将巴勒斯坦视为特殊地区,是因为千年以前,他们的祖先曾经多次组织“十字军”东征,希望将耶路撒冷纳入基督教的版图。
虽然欧洲的基督徒一度在这里建立起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等国,但还是被伊斯兰教徒逐一摧毁。尤其是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了这里400年时间,仅允许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但不许他们染指此地权柄。
不过,虽然巴勒斯坦居住的主要是阿拉伯人,但也同时生活着少部分的犹太人。
那些犹太人继承了祖先的商人头脑,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通过购买土地的方式,从全世界不断移民至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实行分治之前,犹太人实际已经拥有6%的土地所有权,其他的土地依然是英国委任统治的无主之地。
3
巴勒斯坦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在巴勒斯坦买地的犹太人并不简单,他们多数是通过做生意放高利贷已经成功打入欧洲贵族圈的犹太富豪家族,比较出名的如罗斯柴尔德家族,基本上算是富可敌国。
尽管犹太人在外流亡了两千多年,但他们始终铭记着自己的“应许之地”,并在欧美各国持续发起复国运动。
事实上,犹太人强烈的复国想法并不只是不忘“初心”,而是因为犹太商人虽然富有,但名声并不好。
当时,欧洲犹太人的某些行为被指责为极度自私,他们宁愿将即将过期的牛奶和面包丢弃,也不愿施舍给穷人。此外,犹太商团的一些损人利己行为也加剧了社会对犹太人的不满和排斥,导致许多国家对犹太人持敌对态度,处处针对他们。
正是出于各方面考虑,1917年英国在犹太富豪的推动下,正式出台《贝尔福宣言》,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
为此,英国还联合了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相继同意让巴勒斯坦地区成为自己的托管地。可那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还在盼望有强大的国家可以接纳自己,最好是阿拉伯兄弟国,首选就是近在咫尺的约旦。
巴勒斯坦人和约旦人实际上具有深厚的渊源,只是由于英国人的强行划分,才被分为两个不同的地区,两者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
可当时的约旦还是英国殖民地,面对犹太人不断蚕食巴勒斯坦土地,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上,一战后的英国原本给犹太移民立下了规矩,每年只能移入一定数量的犹太人,可犹太移民根本无视,不断向巴勒斯坦迁徙,渗透,成为了既成事实。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的建国愿望愈发强烈,他们采取了各种手段以实现这一目标,这使得英国人感到不胜其烦,最终将这个棘手的问题转交给了刚成立的联合国。
1948年,联合国推出了著名的181号决议,正式把巴勒斯坦部分领土划给了以色列。其中,以色列分得57%的土地,绝大部分是沙漠,阿拉伯人分得43%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宜居的土地。
这次划分,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站在阿拉伯以及巴勒斯坦人角度来说,犹太人以1/3的人口,得到了2/3的土地,太不公平。以色列却觉得自己分到的土地虽然多,但分到的地盘包括了一个面积超大的内盖夫沙漠,占了整个国土面积的一半之多,其实很不划算。
不管怎么说,犹太人是很高兴的,毕竟流浪千年,终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可阿拉伯国家很愤怒,这里所说的“阿拉伯国”,指的是周围的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他们压根没考虑过帮助巴勒斯坦兄弟建国,只是觉得这里都属于阿拉伯人领土,要是没有犹太人捣乱,自己迟早会瓜分掉这片土地。
于是,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也就是1948年5月15日,七国围攻以色列的战争爆发。
结果,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大获全胜。
阿拉伯国家也不是一无所获,埃及得到了加沙;约旦得到了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占据了剩余的部分,这些全都是原来联合国许诺给巴勒斯坦人建国的地盘。
没错,倒霉的依然是巴勒斯坦人。
事实上,如果巴勒斯坦人那时遵照181号决议,先把国家建立起来,那之后无论和以色列怎么干架,都能按照联合国划定的范围来确立彼此的国界,使得后续抗争也更为主动。
可惜,巴勒斯坦人听从了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建议,大声鼓吹联合国决议不公平,不仅错过了第一次也是最佳的建国机会,也白白丧失了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
不禁令人想起孙红雷那句著名台词,“给你机会,可你不中用啊”。
4
巴解与哈马斯的对立关系
1956年,不服气的阿拉伯联军再次策划进攻以色列,结果被以色列反制,埃及惨败,还丢掉了西奈半岛。
此时已是冷战时期,在美苏两国调停下,各自终于鸣金收兵。第二次中东战争打完,虽然以色列获得胜利,但在美苏两国的制约下,也没有捞到什么实质性好处。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1948年至1967年期间,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长达20年,埃及则占领了加沙20年,这两片土地原本都是联合国划给巴勒斯坦用于建国的,然而巴勒斯坦人在此期间却保持了沉默,从未提出过抗议。
1967年,以色列利用美苏冷战激烈,无暇顾及中东的契机,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这一次战争中,以色列不仅蚕食了几乎所有巴勒斯坦的领土(1967年),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1979年归还)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足足增加了6.5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
至此,巴勒斯坦地区全境都被以色列占据,彻底失去建国的基础。也算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前三次中东战争共造成140万巴勒斯坦难民,占巴勒斯坦总人口近半数。
绝大多数难民逃往邻近的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建立难民营,并形成了各自准军事化组织。1964年,巴勒斯坦人见周围几个阿拉伯兄弟国家实在指望不上,抱团成立了8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其中,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Palestine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简称“法塔赫”(Fatah)是巴解组织成员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主流派别,掌控着巴解组织的军、政、财务与外交大权,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承认与支持。
最初,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是竭力反对成立巴解组织的。
在他们看来,巴勒斯坦地区,不应该存在这么一个武装组织,此地应由自己掌管才对。
可自从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各国认识到以色列确实强悍,自己仗打得也实在拉胯,只好默许巴解的存在。不过,阿拉伯国家还是明争暗斗,都想借掌控巴解,成为自己在巴勒斯坦的代理人。
巴解成立后,继续在约旦和黎巴嫩地区带领巴勒斯坦难民与以色列作对,希望赶走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国。可惜彼此实力悬殊,始终被以色列追着打,毫无办法。
见正面打不过以色列,巴解便开始策划各类恐怖活动,想借此引起世界的注意。
由于与约旦存在特殊关系,巴解组织在劫持飞机后往往会选择逃往约旦,甚至不惜在全世界记者的面前炸毁劫持的客机,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约旦的国际形象。
约旦收留巴解,也是希望将其吸纳为自己的帮手,为此不但积极培训武装人员,而且是要钱给钱,要枪给枪。
但巴解并不领情,甚至觉得约旦国王过于软弱,想联合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推翻约旦国王的统治,最终被愤怒的约旦赶出境内。
无家可归的巴解只好辗转到了黎巴嫩,以贝鲁特为基地继续实施恐怖活动,挑起黎巴嫩内战后,又被以色列武力驱赶,最终溃散到周围国家。
随着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关系缓和,巴解方面也受到了启发,既然打不过,那只能谈判了。
1988年,巴解和以色列暂时达成和解,巴解表态支持1947年联合国提出的181号提出的两国方案,彼此纷争可以坐下来慢慢商量。
此时,巴解终于调整了对以政策,由过去的对抗,走向和解、寻求认同,以寻得建国。
5
以色列占领下的巴勒斯坦人
这其实是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建国的机会,但不如第一次机会那么难得。
毕竟,巴勒斯坦人想建国就必须有自己的领土,可能得到多少土地,就要看以色列的意愿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巴勒斯坦人再一次获得建国的机会。
然而,在哈马斯的反对下,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梦也再一次破灭。
由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实行分化治理政策,持少数什叶派打压多数逊尼派的政策,使得逊尼派巴勒斯坦人十分不满,于是又在逊尼派信仰为主的阿拉伯国家扶持下,成立了伊斯兰抵抗运动(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简称“哈马斯”。
哈马斯觉得巴解与以色列的和解是可耻的投降行为,只要以色列和巴解谈判取得进展的时候,就会跳出来发动袭击,刷一波存在感。
既然巴勒斯坦内部如此不统一,以色列自然不会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继续对巴勒斯坦地区保持高压状态。
事实上,无论哈马斯表现得多么激进和狂热,巴勒斯坦地区公认的领导力量一直是巴解组织。不仅黎巴嫩真主党的创建者和领导人都来自早期的巴勒斯坦武装法塔赫,伊朗革命卫队的创建者也是在巴勒斯坦难民营接受训练,将革命火种带回了伊朗。
巴解组织的存在,促使真主党、也门“援助安拉”运动(即胡塞武装)、伊拉克各派抵抗组织、伊朗和叙利亚等多个国家和派别,在共同抵抗以色列的旗帜下,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武装抵抗军事联盟。
这恰好印证了那句老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巴勒斯坦人仇视以色列,不光是觉得自己土地被占领,更是因为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占领区,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待遇远低于犹太人。
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仅拥有“永久居留权”,而并未获得真正的土地所有权。
以色列提出,凡1968年前未在奥斯曼帝国、英国、约旦统治时期登记注册的西岸土地均为“无主土地”。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约旦河西岸只有30%的土地拥有合法登记手续。这就给以色列推行的“犹太化”政策找到了借口,不断以“公共事业”、“安全用途”名义强征、强购巴勒斯坦人土地来建设犹太定居点。
失去土地的巴勒斯坦人,只能拿着少得可怜的补偿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自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人口占东耶路撒冷40%的巴勒斯坦人被压缩到15%的土地空间内,住房拥挤不堪,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劣。
截至1984年,以色列在西岸、加沙等地的非法定居点中已安置26万犹太人。这样的结果,既让巴勒斯坦人不满,也严重违背了联合国决议。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以色列定居点是非法的。尤其是根据《日内瓦第四公约》,占领国公民定居于被占领土构成战争罪。联合国安理会更是在465号等4次决议案中重申,定居点违反国际法,要求以色列拆除在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加沙地区、戈兰高地的非法定居点。
不过,以色列因为背后有欧美国家撑腰,对联合国的决议和国际社会的批评始终置若罔闻。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也陷入了矛盾之中,表面上大声谴责以色列蚕食巴勒斯坦人土地,导致大量难民产生,然而实际上却不敢接收巴勒斯坦难民,生怕此举会引发新的冲突和动荡,成为下一个“火药桶”。
6
再次拒绝建国提议
1993年,在美国、挪威的撮合下,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达成《奥斯陆协议》,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国并承诺拒绝暴力,而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
此时,阿拉法特所领导的巴解组织被允许回到居住的地方——约旦河西岸地区。巴解组织获得了以色列的承认。
1994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又在开罗签署了《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根据协定,以色列将交出69%的加沙地区、90%的约旦河西岸,给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1995年,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签署了《奥斯陆第二号协议》,正式将由165个彼此不相连的飞地组成的约旦河西岸,交给了巴勒斯坦。
该协议看似给予了巴勒斯坦再次建国的机会,可实际上依然是困难重重。
由于以色列拒绝撤出在约旦河西岸已建立的定居点,交给巴勒斯坦的90%的约旦河西岸地区,便成为了多个面积不大且不相邻的飞地。
这些飞地宛如奶酪的孔洞一样密集分布又彼此不相连,被戏称为“奶酪地图”。而且巴勒斯坦名义上的首都耶路撒冷也依旧被以色列占据,实际首都为拉姆安拉。
更麻烦的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达成的协议遭到了两国境内的强硬派的反对。
以色列的反对派主要是右派,他们拒绝向巴解让步,要求继续占领巴勒斯坦全境;以哈马斯为首的巴勒斯坦反对派则认为,这项协议是对阿拉伯人的背叛,并再次发动袭击,导致巴以关系再次恶化。
不过,鉴于协议签订得不容易,以色列最终还是交还了巴勒斯坦365平方公里的加沙,还有二千多平方公里的约旦河西岸地区。
可由于巴勒斯坦内部对此并不满意,一心想将以色列人赶走,继续以上述地区作为攻击以色列的基地。
以色列也毫不客气,继续强化军事打击,让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百姓整日提心吊胆地生活。
2000年,克林顿精心撮合的巴拉克和阿拉法特戴维营会谈彻底破裂。
当时,克林顿代表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方案:让以色列给巴勒斯坦国92%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和加沙地区,同时把一半耶路撒冷老城给巴勒斯坦;西墙和至圣所则留给以色列。
这个方案居然还得到了以色列政府的认可,却被阿拉法特拒绝了,因为他们想要的更多……也不希望真正停止战争。
克林顿那时对阿拉法特说了一句话,可谓一语成谶。他说,“你是在把你的人民和地区带入灾难之中。”
7
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巴勒斯坦人
事实也是如此,2002年,以色列政府在西岸的A、B区外围修建了长达720公里的“安全墙”,并配备超过140个检查站,彻底将巴勒斯坦人画地为牢。
生活在这里的巴勒斯坦人无论做什么事,小到孩子上学看病,大到打工、建房,统统都要向以色列政府申请,但很多合理诉求也往往被拒绝。
2007年,随着哈马斯组织从法塔赫手中夺取加沙并自立政府,巴以之间的战争状态再次持续,从未真正停止。
对于生活在加沙,以及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来说,他们生活在全世界最大的露天监狱中,每天还要提心吊胆,生怕遭遇飞来横祸。
尤其是加沙与以色列的边境地区,不仅修建了上百公里的隔离墙,甚至加沙渔民出海超过6海里就会遭到以军无情射击和驱离。
在以军的严格封锁下,物资、燃料和人道主义援助被限制,导致毫无自给自足能力的加沙居民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失业率极高,基本服务如医疗和供水极度匮乏。
重重隔离封锁下,2023年西岸A、B区的巴勒斯坦人均GDP约4500美元,仅为以色列的8.1%,而封锁更严的加沙人均GDP约1260美元,是以色列人均的2.3%,加沙的250万人口中有40%需要国际社会援助才能生存。
为了生存,加沙人只得挖掘地道获得阿拉伯世界的援助,却又因被哈马斯利用,屡遭以军破坏。
时至今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矛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随着一系列恐怖袭击,越来越严重。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受到伤害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截至今年10月5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导致4182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96910人受伤、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这或许是错过建国所付出的代价。
可对于那些无辜的老百姓来说,建国这样的大事,他们其实根本没有决定权。
他们的“错”,或许就是错生在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地区,选择了一个未必代表老百姓利益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