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屯乡“以工代赈”出实效,美了乡村富了民

11月8日,汶上县军屯乡道路提升工程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村民们正分散在不同的路段施工,和水泥、砌石块、填缝……铆足干劲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我每天都来这里打工,工资每天240元,这里离家近,钱挣了,家也照顾了,挺满意的。”正在和水泥的西四村村民赵绪友说道。

图片

军屯乡道路提升工程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

据悉,该项目是2024年军屯乡道路提升工程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270万元,采用“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在军屯段大汶河堤北二滩,建设13条长共计2.7公里,宽3米的南北走向砌石生产观光路。

自今年7月进场施工以来,军屯乡强化施工组织,上足人力和设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90%进度。

“工地每天用工都在40人以上,平均工资每人每天120—350元不等。务工的村民根据不同工种和考勤情况,每月准时通过银行卡发放劳务报酬,并在镇政务公开栏公示。”军屯乡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徐萌说,为了保证项目可实施性,该乡工作组经多次实地走访与调研,选取了群众反响度高、务工意愿强、施工难度小、用工需求大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激发了村民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图片

在军屯段大汶河堤北二滩,建设13条长共计2.7公里,宽3米的南北走向砌石生产观光路,不远处就是大汶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军屯乡还通过上门入户、村民大会、村民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发动本乡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到项目上务工,解决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并针对年龄大、身体有残疾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

据了解,该项目采用“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赈济模式,优先吸纳本地群众,特别是无法外出群众及其他困难群体参与项目建设,预计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62人,发放劳务报酬85万元。

图片

军屯乡采取“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方式开展技能培训。

同时,军屯乡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方式对参与项目建设的群众进行安全培训及施工技能培训,有效提升群众务工就业技能,激发“求生存”向“求发展”的主动性。

“有了生产路,以后我们到河边种地更方便了。”随着项目的顺利推进,眼看着家门口的道路延伸到地头,家住军屯乡北杨庄村村民杨传柱乐呵呵地说。

“因项目受益为本镇、本村群众,大家对以工代赈这种施工方式、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满意。”徐萌介绍,该乡进一步规范流程,结合乡村建设及群众需求,将具有投资规模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用工人数多等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项目作为重点领域,尽最大可能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张明 姬生帅 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