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墙派:二战中的泰国

图片

图片

法西斯军政府的·形成

1937 年,泰国的阿南达·玛希敦国王统治时期,陆军元帅銮披汶·颂堪担任国防部长,自由主义者外交部长普里迪领导政府,形成三驾马车。1938 年 12 月 波汶就任总理,他开始对泰国实行军事统治。

罗杰-格里芬指出了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个核心要素:第一个是领导者强调民族复兴的理念,这需要法西斯政党构建一种乌托邦式的神话,颂扬“民族注定要从腐朽社会的灰烬中重新崛起”。第二个是通过强调社会的腐朽的现状,法西斯主义者可以孤立和诋毁其他党派的敌人。第三个是极端民族主义。

如果把目光聚集到 1939年的泰国,很明显,波汶政府呈现出逐步法西斯化的特征。披汶发动一系列政治迫害来巩固他的总理地位,包括逮捕了其主要对手帕亚·宋的支持者,并流放了帕亚本人,随后取缔了其他政党。同时在1939年初,40名保皇派和亲民主派政治对手被捕,经过审判,18人被处决。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暹罗的首次政治处决。诗琳通公主殿下克罗帕亚达姆荣拉贾努巴和披耶宋苏拉黛都被流放。波汶同时开始了一场鼓动针对华裔工商人士的种族歧视运动。华人学校和报纸全部被关,并增加对华人企业的税收。

为了实现军事独裁统治。波汶借鉴了希特勒青年团模式,成立了泰国青年组织,男青年成立 Yuwachon,女青年成立 Yuwanari,强制在民间开展军事训练并灌输法西斯思想。

波汶和政府发言人銮威集瓦他甘试图复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用来创建领袖崇拜的宣传技巧。认识媒体传播的力量两人随后利用政府对无线电广播的垄断来争取人们支持政府,披汶在民间树立了魅力十足的民族领袖的形象,将自己视为泰国人民的希望,带领国家摆脱英法的束缚并实现现代化,甚至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省。

同时,波汶向传统权力中心的皇室发难,前国王帕贾迪波因为批评独裁政权被禁止发言。借此机会,波汶通过了一系列专制法律,赋予政府几乎无限的权力来逮捕和彻底审查媒体。报纸被命令只刊登轴心国新闻来源的消息,禁止对国内局势进行评论。

1939年6月24日,波汶开始实行由威集瓦他提出的的“泛泰主义”。民国时期的刘晚萍曾对这一时期的泰国民族主义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界定。他认为泛泰主义是一种积极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其主张像日耳曼大民族主义一样,欲把泰国政治势力伸展到境外所有泰族人居住的地方去,并使泰族人加强团结起来。另一个意义就是‘泰化’边境内的其他民族。


图片

至于这种民族情绪为什么会在二战开始后爆发,在苏联人烈勃里科娃看来,“1938-1941年暹罗政治史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占上风的时期。1938年前后,在欧洲战场,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佛朗哥赢得了西班牙内战;在远东,日本占领了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法西斯国家所取得的赫赫战功使泰国的右翼民族主义分子深受鼓舞。同时考虑到区域内可以干涉泰国的法国、英国和中国此时深陷战争漩涡,披汶政权认为实现泛泰帝国梦的机会终干来临了。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波汶将国名从暹罗改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land of the free),表达了团结所有泰语人民的愿景。包括老挝语和掸语政府的座右铭已更改为“泰国为泰国人民”(Thailand for the Thai)。波汶元帅宣布了他的关于大泰国的构思,作为泰国的领土扩张政策,希望通过语言文化归属来人为的界定周边人民的国家归属,妄图把分散在周边国家定居的与泰人有共同族源和相似文化的泛泰民族(包括泰国的泰人、老挝的老挝人、英属缅甸的掸人,英属印度的阿萨姆邦阿洪人以及中国云南的傣人乃至中国南方的壮侗语族的壮人、布依人、布侬人、侗人、仫佬人、毛南人、黎人等)统一至一个政权之下,在印度支那半岛中部,建立一个以大泰人为主体的帝国,领土上将老挝、柬埔寨、缅甸掸邦、云南省和越南合并为泰国一部分。

根据披汶的说法,改变国名可以让让国家名字与国家民族名字相对应,“泰”人处在“泰国”的统治中;使得人民更加的爱国,有坚强的心灵,更加深入的了解“泰”的文化让不论是国内或是国外的“泰”人的关系更加的紧密。

同时波汶积极尝试消除王室的影响。皇家传统节日被新的以泰国国家冠名的节日所取代。泰国上层阶级的头衔被废除。受到皇家赞助的法马育教派的地位被降级,甚至寺院机构也受到了影响。


法泰战争

1940 年。法国本土沦陷后,披汶意识到泰国重新获得其昔日领土的可能性更大。在与印度支那争夺争议地区时,披汶派使者前往日本,询问如果泰国与法国殖民地开战,日本会提供什么援助。尽管日本乐于鼓励任何可能让潜在敌人失去平衡的行动(尤其是印度支那这样一个战略要地),但日本只表达了口头支持,因为泰国拒绝无条件允许日本使用其道路和港口来对抗马来西亚的英国。

1940 年 10 月 8 日,一群朱拉隆功大学学生和法政大学学生与政治包括民众联合起来游行,要求政府收回在中失去的暹粒、马德望、占巴塞等地。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下,波汶理科开启全国动员,积极备战并在随后派出士兵越过边境立即夺回领土。泰国人于 12 月越过湄公河。由于其他方面压力巨大,法国只能派出 14 个本土以及殖民地营来保卫马德望省。

1941 年 1 月 5 日,泰国人发动全面进攻,炮火和空袭轰炸了法国阵地。泰国人的进攻覆盖了四个战线:

1) 老挝北部,泰国人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占领了有争议的领土

2) 老挝南部,泰国人于 1 月 19 日越过湄公河

3) 丹格里克地区,双方交战激烈

4) 马德望省的殖民地 1 号公路 (RC 1),战斗最为激烈。

对1 号公路的首次进攻被柬埔寨步兵击退。1 月 16 日,泰国主力部队遭遇法国反攻,在马德望的杨丹库姆与法国部队交锋。泰国部队装备了维克斯 6 吨坦克,而法国部队没有任何装甲。法国反攻分为三个部分:

1) 在杨丹库姆地区对 1 公路地区发起反攻,收效甚微

2) 安南老挝旅对湄公河岛屿发起攻击,成功收回部分被占领领土。

3) 海军对暹罗湾的泰国舰队发起作战,并重创泰国海军。


图片

结尾

这场闹剧最终的结束是因为观战的日本人看够了,并提出调解冲突,派出飞龙号航母舰队抵达湄公河口,鼓励谈判。1 月 28 日双方达成临时停战协议,但泰国在边境的挑衅行为持续不断,直到在西贡附近的日本名取号轻巡洋舰上签署正式停战协议。1941 年 5 月 9 日,日本强行迫使维希政府签署条约,割地给泰国。老挝、柬埔寨暹粒省部分地区和整个马德望等有争议的领土被划归泰国。

这场冲突使法国损失了 300 多人,并进一步损害了其在殖民地臣民中的威望。由于封锁,来自欧洲的军队和物质损失无法弥补。法国驻军士气低落,直到 1945 年日本投降前再次政变摧毁了法属印度支那的维希殖民军。

法军共有321人阵亡,其中包括15名军官。1 月 28 日后,统计有 178 人失踪(6 名军官、14 名士官和 158 名士兵)。泰国人俘虏了 222 人(17 名北非人、80 名法国人和 125 名印度支那人)。1955年,178名失踪人员被确认死亡,使1940年底至1941年初期间军人死亡人数达到499人。

泰国军队官方统计共有 54 人阵亡、307 人受伤,但这一数字肯定被低估了。据泰国称,泰国海军41名水手和士兵死亡,67人受伤。据报道,泰国空军损失了 13 名人员。21名泰国士兵被法国人俘虏。在象岛海战中,泰国海军承认有 36 人死亡,其中 HTMS吞武里号船员 20 人,HTMS 宋卡 号船员 14 人,HTMS 春武里号船员 2 人,显然水手的损失都要高于官方统计数字。鉴于泰国有五艘船只被摧毁,这将使泰方在冲突中的死亡总人数至少达到 310 人。


领土损失:

法国将 1907 年割让给法国的柬埔寨和老挝省份割让给泰国,面积约 70,000 平方公里,人口为 500,000 人。作为斡旋的交换,日本趁机要求法属印度支那提供 80% 的可出口大米。

割让领土

红色的是泰国吞并的领土。

帕塔邦 (Phratabong,原马德望),

披帕拉颂堪 (Pibulasonggram,)

帕克普里亚克(Pakphriak,前 Bakprea),

帕伊林 (Païlin,保留其旧名),

蒙库布里 (Mongkolburi,原 Mongolburey),

斯里索芬 (Srisophon,原 Sisophone),

克里格萨尔皮奇特 (Kriegsalpichit,原 Samrong),

占巴塞 (原巴萨克),

兰昌 (原帕克莱),

西塔东 (Sitandon,原 Kone)。


日泰冲突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日本加强地区内的干预显然不会满足于法属印度支那,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入侵泰国 。泰国无法承担在同盟国和日本之间做出抉择的代价,因此,陆军元帅 波汶 宣布泰国将保持中立,颁布皇家法令以遵守 1939 年的中立法案。

英国,美国等国家通过驻曼谷大使馆武官通知了波汶元帅需要加快军队建设以应对东南亚即将发生的大规模战争。但是波汶坚持应避免与日军交战。

1940年10月,即日军入侵东南亚前两个月,欧洲驻泰国武官们秘密通知他们:日本将通过泰国亚兰一侧入侵印度支那。集中进攻缅甸并且将有1个旅驻扎在曼谷,另外的军队将沿着南部海岸展开。从班武里府、春蓬府、洛坤府、宋卡府、北大年府到哥打巴鲁。事后正面这是一个预估是很贴近现实的。

1941 年 12 月 7日,温斯顿·丘吉尔首相向波汶元帅致信:

日本有可能很快就会入侵你们的国家。如果您受到攻击,请用武力保护自己。维护泰国的自由和主权符合英国的利益。我们会将对您的攻击视为对我们全体国家的攻击。

1941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点左右,日军在巴蜀府、春蓬、洛坤府、宋卡府、素叻他尼府、北大年府、邦普府、北榄府登陆,并在亚兰从陆路开进泰国。日本无力也不想占领泰国,而只是将泰国作为通往缅甸和印度的通道。

 

图片


1941 年 12 月 8 日泰国政府发布公告:

凌晨2:00从各省收到电报称,日本军舰已在宋卡府、北大年府和班武里府登陆,由那空是贪玛叻府、素叻他尼府、春蓬府和 Bang Pu 经陆路进入披汶府。上述各地都发生了与泰国军警的暴力冲突,至早上7点30分,泰国政府下令所有军警单位暂时停火,等待命令。目前政府正在协商。双方的损失尚未透露。

12月9日晚些时候,众议院紧急召开特别会议,宣布:政府已同意允许日本过境泰国。去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因为没有办法对抗日军,所以我们就答应了这个请求。”

“理事会成员已获悉。因为前面已经说过的原因鼓励所有泰国人热爱自己的国家。让我们与敌人战斗吧。根据法律规定,泰国人民知道政府同意允许日军通过时,就有义务战斗。没有像所宣扬和说服的那样发生战斗。这与当时泰国人民的想法相悖。因此当时召开会议这是最悲伤的一次会面。安理会成员和部长们互相质问,泪流满面。大家当时的心情就像一个小孩子被一个强大的大人欺负一样。想打就打不了。双方都担心泰国已经失去了独立和主权,”前议会秘书长 Prasert Patmasun 说道。

日军在邦普(Bang Pu)毫无抵抗地登陆。但在南部和亚兰,遭到泰国士兵的猛烈抵抗。广大民众和青年志愿者自发的进行了抵抗。青年兵们和由军队及警察组成的部队在塔温·尼约姆森上尉的指挥下,在春蓬府囊桑桥大桥与日军小股部队发生战斗。塔温上尉牺牲后,青年兵们继续战斗,直到上午 11:00 左右,日本政府得知许多青年兵只是高中生后,下令停火。塔温·尼约姆森上尉被追授为中校。

在合艾(宋卡),泰国军队伤亡惨重。第41步兵营和第5步兵营奋起反抗。41步兵营的8 名士兵阵亡,第 5 步兵营7名步兵阵亡。此外还有 30 至 55 名士兵在战斗中受伤。

在北大年,由安藤忠雄少校率领的日本帝国陆军第 5 师第 42 联队登陆,与泰国第 42 步兵营、北大年府警察和泰国尤瓦川他汗部队(包括来自 Benjama Rachoothit 学校的第 66 Yuwachon Thahan 训练部队)交战。泰国营长 Khun (ขุน) Inkhayutboriharn 在战斗中阵亡,同时阵亡的还有 23 名士兵、5 名警察、4 名尤瓦川他汗成员和 9 名平民。

凌晨 3 点左右,日本第 143 联队第 2 大队在宇都宫贵良少校的率领下登陆,并击败警察的抵抗占领了该镇。驻扎在此地的泰国空军地勤部队和巴蜀府警察一直坚持到中午。据估计,日本人伤亡 115 人,泰军死亡 217 人,300 多人受伤。泰国平民死亡 37 人,受伤 27 人。

在廊曼的皇家空军基地遭到日本空军的袭击。该基地由泰国空军防守,但敌方人数远不及日军,此次袭击导致泰国空军损失了六架战斗机。

政府于 1941 年 12 月 10 日晚上 8:45 宣布在泰国全国实施戒严,以禁止群众和日军爆发更加激烈的冲突,但是战斗仍在继续。直到第二天早上 7 点 55 分左右,日本大使威胁波汶,日本在西贡准备了250架轰炸机轰炸曼谷。如果泰国拒绝马上停火,则将在12日上午 10 点 30 分开始无差别攻击曼谷。泰国政府认为无法长期抵抗日军,于是他同意停止战斗。并于 12 月 11 日上午 10 点通过广播向各方宣布停火,12 月 17 日,波汶在德国武官的撮合下与日本开始合作。4天后,泰国政府于12月21日在Wat Phra Sri Rattana Satsadaram寺举行了与日本结盟的签字仪式。1月25日,日本大使因东南亚战争加剧,说服泰国政府在德国驻曼谷大使馆与轴心国签署全面军事同盟,并取消了与所有与同盟国的合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日泰合作

在泰国投降后,日本很快掌握了泰国的生杀大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可以随意摆弄泰国。事实上,日本无力再占领一个庞大的且人口不少的非殖民地国家,也没有想要彻底将泰国变成占领区,而是利用泰国的民族主义和类似的意识形态影响泰国政府并掌控泰国军队使其没有反抗能力,这样节省了驻军的人力,效果也更好。

1942年初日泰签订《日泰联合作战协定》,将泰军纳入日本人的指挥。根据日本人的建议,泰国组建了泰国帕亚军,由查隆·拉达纳古·塞雷伦格利少将担任司令,负责入侵萨尔温江以东地区。

1942年5月26日,日军入侵缅甸掸邦,占领了英军第93师的司令部景东,希望泰军出兵保卫其战果。泰国夺取了包括掸邦(景东、芒市)在内的资源丰富的领土:潘、克耶邦,包括东枝和缅甸曼德勒的南半部地区。然而随后,日本南部军与泰国帕亚军因掸邦领土问题发生冲突。

1943年8月东条英机将军访问曼谷时,双方协商妥当,日本将景栋市和潘市割让给泰国,泰国军队夺取的其他领土作为泰国和日本共同监管的军事区。但实际上,泰国军队在该地区没有任何直接权力。

 

图片


同年 9 月,日本准备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将这些国家统一在日本的“保护”和“领导”之下,然而以波汶元帅为首的泰国政府实行的是大泰帝国的政策。它已经与日本的大东亚共享圈发生冲突,并将日本随后建立的东南亚事务部视为新形式的殖民地部门。

日本将其帝国大东亚共荣圈设想为一个自力更生的政治经济集团。在殖民满洲、朝鲜和台湾后,日本人将东南亚视为原材料来源。《南部地区经济政策大纲》明确指出重点是获取战略资源。虽然泰国对日本出口产品的需求很小,但随着其东亚殖民地从农业转向制造业,日本越来越依赖从东南亚进口大米。来自泰国和印度支那的大米,以及由于运输困难而较少来自缅甸的大米,可以用来养活日本的庞大人口。因此,与韩国和台湾不同,日本没有在泰国制造业进行投资,因而也没有进行类似在中国占领区内的商业掠夺。

为了完全纳入大东亚共荣圈的势力范围,日本就必须让泰国断绝与殖民宗主国的历史渊源。日本试图以推翻欧洲人、建立“亚洲人的亚洲”的说辞来赢得东南亚人民的的民心,同时,进入泰国的日军试图保持良好形象,避免遭到抵抗。驻新加坡的日本南方军司令明确指示不要冒犯东南亚土著人,“因为赢得日本统治下人民的心对战争的进行至关重要。”然而与菲律宾以外的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推翻欧洲殖民者的言论在泰国并不那么有效,因为它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这导致泰国从议员到民众一直对东亚共荣圈强烈反对。

泰国驻日本大使Direk Chainam教授向泰国政府汇报了他的看法。对设立这个新部门的事情不满并向日本政府提出泰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但裕仁天皇于1942年10月签署了成立东亚事务部的公告。作为回应,波汶拒绝参加大东亚会议。

在泰国重新建军前初期进入泰国的日军,受驻新加坡南方军的指挥。在日本军人与泰国民众及警察在班蓬发生冲突的“班蓬事件”迅速升级后,泰国和日本之间脆弱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泰国政府机构和公民对日本军方的行动越来越不合作。加之日本人看到盟军可能会从缅甸一侧进攻泰国。因此,日本于1943年2月1日成立了“驻泰日军”。

驻泰日军总部设在曼谷沙吞路中华商会,由中村上人中将指挥,担负两项重要职责:保护缅甸战场的后方泰国,以及保护过境泰国的日军。因此这个阶段日本陆军在泰国的两个主要职能是维和而不是战斗。

 

图片


1944年太平洋战区的局势对日本十分不利。盟军节节胜利,日本的占领地日益缩小。2月美军占领了太平洋中部的马绍尔群岛;夏天,日军又被迫撤出马利亚纳群岛;10月美军发动夺取菲律宾战役,主要岛屿相继被收复。美军控制了广大的水域,切断了由印度尼西亚到日本的海上运输线,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大势已去。

战争拖得越久,日方越显疲惫。波汶元帅的政治权力逐渐下降,因为他的政策导致国家绑上了轴心国的战车。为了迅速收回权力,波汶向众议院提交碧差汶府紧急法令,提议将首都应该迁往碧差汶,集结力量加入同盟国并向日本宣战。碧差汶的主要优势是它适合作为山区堡垒;此外,该地点位于泰国军队大部分驻扎的地区。但最终众议院以48票对36票否决,波汶随后决定辞去总理职务。

1944年8月1日,宽·阿派旺政府宣布成立,这是一个文官政府。地下抗日组织自由泰国运动的重要人物汶耶吉被任命为教育部长。宽政府宣布取消执行多年的《戒严法令》和《军禁区法令》,修改《统制货物条例》,暗中保护地下抗日运动的人员及其活动。

1945年3月9日晚,濒临崩溃的法属印度支那上的维希政府总督和同样快要崩溃的日方举行谈判,日方要求维希政府立即解除武装,并作为战俘对待。维希政府在一番挣扎后像日军指挥部发去了再次谈判的请求,然而通讯传递人员将文书送错了地方,导致日军在过了最后通牒的时间后断然在法属印度支那发动政变,推翻维希政府。日本同时下令其控制下的泰国帕亚军做好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的准备。日军于日本时间3月9日22时21分向各部队发出攻击命令。随后,泰军指挥官乌隆他尼和帕亚军在乌汶的军队也向法属印度支那进发。

此次日泰联合的 “阿基拉”动并没有出现重大混乱,泰国局势表面风平浪静 然而,泰国政府相当震惊:与泰国一样被日本承认主权的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已经被日本推翻了。 泰国国内开始出现日军驻扎在曼谷的第39军随时会像对待法属印度支那一样攻下泰国,此类传言加剧了泰国政府的焦虑,也让反抗的自由泰国运动得到更多政界和平民的支持。

同时,日军利用泰缅铁路双向运输部队,超过4万名从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的士兵涌入泰国,对泰国多个地区治安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以及造成当地严重的通货膨胀。泰国多地开始爆发民众暴动,目的是促使政府将日军赶出国门,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泰国政府一方面安抚民众,一方面组织警察对于混乱的地区进行治安维持


图片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紧接着8月16日,泰国国王的摄政比里·帕侬荣以国王的名义发布了《和平宣言》,宣言声明:銮披汶·颂堪政府在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的行动是违反泰国的宪法和人民愿望的,因而是无效的。

《和平宣言》发布后的第二天,宽政府辞职,由地下抗日运动的主要领导成员他威·汶耶革(Tawee Boonyaket)组织临时内阁。9月17日,社尼·巴莫(Seni Pramoj)由美国返回曼谷,立即接替总理职务。这就是战后的自由泰国政府。社尼是战前泰国驻美大使,是战时在美国的自由泰运动的领导人。他被认为是与同盟国达成和解的最佳人选。社尼·巴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与英国谈判签订和平条约,谈判过程是曲折复杂的。

1942年泰国向同盟国开战,然而泰国政府玩了一些手段使泰国没有正式宣战:泰国政府仅仅宣布对英美开战,而外交官员没有递交宣战书,这为战后英美为泰国脱罪提供一点点法理基础。

1943年,英国驻外交官乔赛亚·克罗斯比(Josiah Crosby)提出了一项名为“暹罗宪政”的政策,提议在战后对泰国采取严厉管制,实施准“托管”状态并重建泰国的政府和军事体系。克罗斯比在文章中提议,战后西方应削弱泰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要剥离其武装力量的政治干预力,避免未来出现亲日势力的复苏,最终让泰国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

克罗斯比的立场代表了当时英国政府中的保守势力的观点。他们担心泰国在与日本结盟后,战后仍可能继续影响东南亚的稳定,尤其是可能对英国的殖民地如马来亚和缅甸构成威胁。克罗斯比这一“保护主义”的主张表面上是为了维持地区稳定,实际上是希望英国通过联合国体系的幌子延续在东南亚的殖民影响力。

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国家,担心一旦放任泰国独立,东南亚的其他殖民地会效仿泰国,导致英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削弱。而且,如果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受到削弱,其在全球的地位也将相应下降。英国视东南亚为其传统影响区,试图通过对泰国的管制巩固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并阻止美国在战后将英国逐出东南亚。

然而,美国的政策立场完全不同于英国,美国更倾向于认为泰国的亲日行为是出于胁迫,而非泰国自发的意愿,泰国实为日本侵略的受害者之一,而不是主动的侵略者。

基于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的《大西洋宪章》,明确提出战后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治体制,美国据此强调,战后泰国的政治体制选择应当由泰国人民自主决定,而非由外部势力来干预。美国当时的首席外交官斯坦利·霍恩贝克(Stanley Hornbeck)也明确反对英国的监护计划,他指出克罗斯比的提议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若放任英国的殖民政策在泰国生效,将为其他殖民国家提供负面先例,尤其是可能让新兴的亚非国家对战后由美国领导的新秩序产生怀疑。东南亚独立国家的增多可以让美国在战后获取新的外交盟友,同时避免殖民国家在东南亚的扩展为美国称霸留下薄弱的一环。因此克罗斯比的提议遭到美国拒绝。

英国希望保留对东南亚的传统影响力,延续其殖民体系,而美国则力图削弱欧洲列强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鼓励民族自决,以推进自己的全球反殖民战略。经过多轮协商,英美最终达成了一种相对脆弱的妥协,并随后签署了一系列条款。

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签署。英国最终在《联合国宪章》的框架下放弃了对泰国的直接管制,承认其独立地位。

8月,英美就《太平洋安全条约》展开讨论。这一条约的起草旨在明确战后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保障机制,以防范任何国家在该地区单方面扩张。英美在条约中达成共识:东南亚地区将由美英两国共同管理,并不允许任何国家进行军事扩张或殖民主义的延伸。对于泰国的具体地位,条约中规定了由美国和联合国共同保障其主权独立。英国最终接受了美国建议,放弃了克罗斯比提议的对泰国的严厉惩罚政策。美国承诺将继续在泰国进行经济援助,帮助泰国恢复战争后的经济与基础设施,而英国则继续保持对周边传统殖民地如马来亚和缅甸的影响力。作为交换,美国同意英国在泰国部分地区保持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不得干涉其主权。

1945年9月,英国向泰国提出了最后通牒,其条款包括泰国的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和采矿工业都应受英国资本控制等21条要求,当即遭到泰国的拒绝。同样无论如何美国也不会让英国在泰国的利益失而复得。因此,美国支持泰国政府的态度,竭力劝说英国应从长计议。1945年年底,英泰谈判在华盛顿举行,美国也参加进来,但是这一次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后来,英美对泰国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英国放弃了很多方面的要求,才使谈判继续进行下去。1946年1月1日,双方代表在新加坡正式签署《和平条约》。该条约的要点是:(1)泰国应保护、维持和恢复英国人的财产、权利和一切权益。战前英国人在泰国的一切财产应得到恢复和继续营业,所有损失,泰国应予偿还。(2)泰国应偿还在战争时期管理马来亚北部给英国造成的损失。(3)泰国不得开掘贯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克拉地峡运河。(4)泰国应迅速修改泰英、泰印(度)通商航海条约。(5)泰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免费提供150万吨大米。5个月后,英泰双方又达成另一个协议:泰国承认必须在未来12个月内至少提供120万吨大米,不足之数稍迟即须补足。但是,泰国最终未能如期交出原定数额的大米,实际上只提供了60万吨大米,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

在泰国政府的努力下,到1946年1月,美英等许多国家承认了泰国政府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泰国申请加入联合国的问题上,英国表示,如果泰国履行英泰和平条约的条文,英国将支持泰国加入联合国。法国提出,假如泰国不归还战时划入泰国的印度支那边境的法属殖民地的国土,法国将否决泰国加入联合国。1946年10月,法国政府宣布,法国政府与泰国政府各派代表在美国首都举行非正式会谈,法国提出如下建议:

(1)泰国必须承认1941年5月9日与法国签订的条约无效,把该条约规定划归泰国的那些有争议的领土归还给法国,由法国移交给有关国家老挝和柬埔寨。

(2)结束战争状态,恢复正常外交关系。

(3)成立一个由法泰两国当事国各派1名代表和3名中立国代表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审定双方有争议的以种族、地理和经济等方面为根据的修改边界的要求。另外,关于赔偿法国损失的金钱数额若有争议,也交调解委员会裁决。

泰国国会对法国的要求进行了两天的讨论,最终以91票同意,29票反对

法国在泰国满足赔偿要求后,便支持泰国加入联合国。

苏联在泰国承诺放弃反共法令后也和泰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支持泰国加入联合国。

1946年12月6日,泰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标志着泰国的二战后的纷争状态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