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
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比肩莎士比亚戏剧;
东方美学之巅峰,中国人自己的爱情神话:青春的颂诗,爱欲的欢歌,四百年唱不尽的爱恋传奇,至情至美的生命力杰作,中国人不可不读的美学启蒙之书。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薄情的年代,讲述中国式的深情神话:——当世界年纪还小时,我们曾有过这样美丽的爱情理想主义。
情的极致,是生命力的极致;从欲望觉醒到身体由我,古典文学中Zui美妙的少女冒险:《牡丹亭》不是爱情悲剧,而是一场动人的自由冒险,一曲对爱与美的颂歌:更是一出百无禁忌,痛痛快快的欢乐喜剧。
杜丽娘则是古典文学中zui生动、可爱的叛逆少女;她爱春天,爱自己,爱欲望,爱自由。爱情只是她自我实现的手段,成为自己,才是更重要的事。
文 / 郑培凯
《牡丹亭》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杰作,更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江西抚州临川人,阳明学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的入室弟子,一代诗文大家。诗词歌赋卓有成就之外,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的戏曲作品系列“临川四梦”,他也因此被文学史家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还魂梦》,长达五十五出,剧情跌宕起伏,更以辞藻优美著称。
《牡丹亭》在明代万历年间甫一问世,就备受瞩目,使当时文坛与剧坛都惊艳不已。见多识广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袁宏道则评点道:“《还魂》,笔无不展之锋,文无不酣之兴,真是文入妙来无过熟也。”都惊叹《牡丹亭》文辞美妙,是足以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也有人虽然颂赞汤显祖剧本之文辞美妙,却也批评音律方面有许多不合乎“吴音”之处,与昆腔的水磨调有所扞格,指之为“此案头之书,非筵上之曲”,因而出现一些草率的改编本,“以便吴歌”。
经过明清曲家的努力,以及舞台伶人的实践,以调整曲牌及集曲整合的方式,保持《牡丹亭》原作魅力,终于使其成为昆曲表演艺术中家喻户晓的保留剧目。《牡丹亭》经历了四百个春秋的花开花落,人世沧桑,一直上演到今天,依然是最受欢迎的昆曲剧目,并在 21 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要理解《牡丹亭》能在千百部明传奇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最辉煌的戏曲杰作,必须从三个面向来把握:
首先,是思想内涵与文学想象。要知道作者汤显祖写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动机与寓意,以及他如何以美妙文辞构筑出他心目中的想象世界以及对自由开放的向往,才能深刻认识到这部作品为什么可以超越时代,让千百年后的人们为之感染同情,观之兴叹。
其次,是舞台表演的审美境界。《牡丹亭》不仅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案头之书”),也是在舞台上粉墨登场的戏曲表演(“筵上之曲”),这就需要理解从南戏到昆曲的演剧传统,知道明传奇编剧与昆曲演出的互动关系,从而理解《牡丹亭》如何以诗歌演唱的写意手法,展示人间悲欢离合的百态,展示出中国舞台表演最精致优美的审美境界。
最后,是昆曲音乐的优美绝伦。《牡丹亭》在不同剧种中都可以演出,而最优雅的艺术呈现形式则是昆曲,关键是昆曲婉转细腻又优美动听的音乐,恰如其分,显示了《牡丹亭》的雅韵高标,辅以精雕细磨的“四功五法”,最能给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忘情感受。我总是指出,昆曲在戏曲传统中能够独占鳌头,就来自其艺术跨界三结合的成就:剧本文学雅致如诗、舞台表演精彩如画、音乐优美细腻,三者合而为一,浑然天成,成就了中国传统演艺的巅峰,而《牡丹亭》就是最优秀的典范。
《明史·汤显祖传》对汤显祖登上历史舞台一事,强调的是他的政治生涯,涉及文学成就只有几个字,完全不提他对戏曲艺术的贡献: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
上述文字中很隐晦地指出,汤显祖少年俊才,闻名遐迩,以至于首席大学士张居正想要罗致于门下,与他的儿子们一同去应试科举。谁知道汤显祖居然恃才傲物,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示了年轻人狷介不群的气骨。后果则是连续落第,直到张居正逝世之后的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而煊赫一时的张家此时已遭到抄家处分而覆败。
汤显祖狷介的傲骨来自罗汝芳的教导,他笃信阳明良知学说,相信人性向善,应该发挥“赤子良知”的精神,以臻圣贤之道。他不满张居正专断独行,肃清言路,订定禁止讲学、打击探讨心性之学的政策,禁锢了罗汝芳一脉的思想传播。由不肯依附张居正的经历,可以看到汤显祖耿介与狂狷的性格,是如何从萌发到成形,再经过长时间的淬炼与磨砺,终于造就了独立自主的个性。终其一生,秉性刚毅决绝,像他笔下创造的杜丽娘,坚持理想初心,九死而未悔,追求梦中理想的“至情”人生,塑造了思想孑然独立的大文学家。
阳明学派在明代中晚期兴起,宣扬个人本体和良知自主性的重要,所以要有源于自己的内在体悟,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这个内在体悟,跟个人的心性本体有关,跟个人的人格发展有关,强调的是个体心性的自主与自由;到了罗汝芳,更是提出“解缆放帆”,让人人各凭本心,在社会上出现个人心性自由化的潮流,引起张居正的担忧,开始限制罗汝芳传布发抒个人主体性的自由追求,以维持官方正统思想的稳定性。作为罗汝芳的忠实弟子,汤显祖坚信老师教导“天机泠如”的取态,反对以官方律令压制阳明圣学思想自由的“活泼泼地”特性,因此对张居正滥用权威的行为不满,这也是汤显祖拒绝张居正罗致他的思想与时代背景。
汤显祖两次拒绝张居正笼络,反映了他独立自主的个性,对当权者显示了自己狷介不移的性格,其间还因张居正“夺情”事件的扰攘,对官场斗争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而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抄家的遭遇,更使得汤显祖看清政治斗争的残酷。汤显祖考上进士之后,拒绝了当朝的拉拢,坚决要求远离中央,到南京做个不参与实际政治的闲官。
万历十四年(1586),汤显祖三十七岁生日,在南京写了“三十七”一诗,回顾半生的经历,透露出“中年危机”的困扰,其中既显示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仍有所向往,也满怀无奈怅望,“神州虽大局,数著亦可毕”,“了此足高谢,别有烟霞质”。他不想长期混迹官场,而希望通过思想追求与文学创作,探索性命所系的终极目标。此时,他已经开始写作以霍小玉故事为题材的《紫箫记》,因为官场的流言蜚语,说他在剧中讽刺朝廷,迫使他封笔,没法完成第一部剧作。后来他再以同样题材,写了《紫钗记》,在想象世界里揭露官场中攀援勾结的行径,抨击时政的龌龊腐败。
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四十二岁,终于借着前一年天象示警,皇帝批评言官欺下瞒上的时机,上了“论辅臣科臣疏”,批评首相申时行弄权谋私,科道重臣贪污受贿。汤显祖上疏,造成了官场大地震,申时行辞官以表心迹,更多人上书辩解,攻击汤显祖此举是私怨泄愤。最后的结果是,皇帝下诏:“汤显祖以南部为散局,不遂己志,敢假借国事攻击元辅。本当重究,姑从轻处了。”贬谪了汤显祖,降为“徐闻县典史添注”,赶到天涯海角,不给任何工作职务,也从此杜绝了他飞黄腾达之路。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汤显祖这一趟雷州半岛贬谪之行,前后经历不到一年,却让他翻越梅关,进入岭南海陬,甚至像苏东坡一样,远赴雷州与海南。这番深入瘴疠之地的远行,让他亲历岭南风光,是汤显祖从未接触过的异乡情调,提供了他撰写《牡丹亭》岭南场景的背景知识。他笔下的男主角柳梦梅就是岭南人士,在广州生活成长,而女主角杜丽娘则生长在梅关旁边的南安府衙。
汤显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命思考是息息相关的。他的戏剧作品,呈现了不同角色的世间处境,同时揭示不同人物的自我选择,反映了人物性格、自主意志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也间接反映了他自己的理念,一生坚持自我的价值与意义。汤显祖在官场上的坎坷,与他本人的性格狷介有关,更与他性格中永葆艺术想象的天真有关。为了维护自身秉性的纯净,他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对抗俗世的污秽。在他的作品中,权相是批评的主要对象,官场是污浊不堪的场地,这在《南柯记》与《邯郸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至情”人物,坚守爱情与理想的角色,则是汤显祖歌颂的对象,这在《紫钗记》霍小玉身上已经可以看到,再到《牡丹亭》中,更为后世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千古不朽的美丽形象。
(本文为《牡丹亭》的导读文章,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野spring授权发布。)
中文 | 人文社科 | 经典注读
《牡丹亭》
[明]汤显祖 著
俞为民 注 高马得 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野spring
2024年10月
内容简介: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除诗词歌赋卓有成就外,其被合称为“临川四梦”的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最为人所称道,他也因此被文学史家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圣”。
注者,俞为民,古典戏曲专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
绘者,高马得,中国戏画传奇大师,著名国画画家。金陵画院院长,享誉全国的漫画大师。自六十年代起醉心戏曲,并将漫画与国画完美融合,笔墨洒脱灵动,成为戏画界传奇大师。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戏剧以南宋为背景,以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为主角,讲述了大家闺秀杜丽娘与在梦中邂逅的书生柳梦梅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值班编辑 | 轻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