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云山家享荟
作者:小山
最近,一则名为「当我用中式教育对待父母」的话题在短视频平台爆火,无数博主争相模仿,视频内容则是孩子以父母的口吻对待自己父母。
比如:
这些肉你多吃点,我不饿,我喝点汤就行;
我累死累活挣钱,都是为了你;
要不是为了你,我才不....;
视频内容引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评论区有网友感叹:这个系列终于被人给发现了;老一辈的没苦硬吃,00后的没福硬享;原来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个台词。
但更多的则表示不敢,不敢像视频博主一样反向中式教育父母,哪怕是开玩笑,也不敢。
当然也有勇士敢于挑战父母的「权威」,结局却是硬生生挨了一巴掌。父亲一抬手让儿子深刻地知道什么叫中式教育。一些网友评论:这是为了流量故意演的;我不承认这是中式教育;就他们家这样别人家也不这样。
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当我用中式教育对待父母」能火,更多的是年轻人在通过虚拟世界中寻找共鸣,抚慰童年时的自己,并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没事哒,没事哒,大家都是这样的。
「电子父母」的爆火,也是同理。
所谓「电子父母」是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年轻人用虚拟网络代替现实世界中的父母,填补爱的缺失。
最开始起源于陕西的一对中年夫妇,他们会以父母的口吻拍摄和孩子互动的日常,基本都是跟孩子们说些打气加油的话。
本来以为是小众赛道,没多少人看,现实却是,许多年轻人真的把他们当成「父母」,在评论区里诉说自己的烦心事。
穿了时尚的衣服出去逛街,却被爸爸说穿得像夜市小姐;
每次父母批评的开头总是,「你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
而「电子父母」则在评论区一次次地鼓励、安慰前来诉苦的孩子:
「宝,今天累不累,有没有受委屈?」
「咋不高兴呢,没事,不想说咱就不说!」
「这段时间你处理的这个问题,我和妈妈就感觉处理得非常棒!」
尤其是那句「我的孩子,我不惯谁惯啊」,这撑腰的话让无数年轻人感到慰藉!
许多年轻人把对父母的情感诉求,转移到「电子父母」,从而疗愈自己,弥补童年缺失的爱。这在心理学中叫「移情效应」,就是把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了相关的人和事上的一种现象。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都在寻找「电子父母」?
与曾经穷苦时期,父母只需要把孩子养活养大不同,现在的孩子要的更多是情感需求。
尤其是学业压力大的时候,不断地竞争、内耗,孩子的内心很容易缺乏安全感,长时间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怪圈。这时就非常需要父母在精神方面的支持。
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对孩子而言,父母就像是一个「情绪容器」。
当这个容器体积越大、容纳越多的时候,孩子情绪调节的能力就越强。
即便是孩子经历了不如意的事,产生糟糕的情绪时,父母的包容和认可都能让他快速获得积极的勇气和向上的能力。
那些懂孩子、真正厉害的父母,任何时候都能把孩子的情绪稳稳接住,转化为一种轻松、温暖的力量。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王诗龄自诩小公主,却从来没有犯过公主病。
被分配在最差的房子,年仅3岁的王诗龄没有抱怨、嫌弃或者痛哭,反而特别开心,因为院子里有草莓。
去陌生人家里借食材,临走的时候,王诗龄拉着爷爷的手,像个小大人一样嘱咐:「爷爷,你在家好好啊。」她没有胆怯,反而清晰地表达真诚的同理心。
就算被天天当面说:「你太重了。」她也没有不开心或者立马反驳,而是对天天说了一句:「你再去喝点酸奶好不好。」
高情商+情绪稳定+不内耗,让这个年仅3岁的小公主圈粉无数。这些都离不开父母高质量的教育。
那到底什么是高质量教育?
每个孩子都愿意被一只温柔的手引导前行,而不是用脚踢。那么教育就达到了它的目的。
——波兰作家 显克维支
曾经「棍棒之下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
教育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拼命去说教、改造它,而是要用放大镜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拼命放大它。父母的每一句接纳和鼓励,都会让孩子朝你期待的方向不断努力。
当年这张照片中,李湘在看王诗龄的眼神中爱意,就连屏幕外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不是吗?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