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请指教·小麦学艺记广绣篇 | 学点“针”功夫 蚕丝劈细线

图片

今年初,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在广州公演。剧作中,广绣穿越千年时光再现非凡魅力,引起广泛关注。

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与苏绣、湘绣、蜀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传统广绣既具有浓郁的岭南风味,又吸收了西方艺术风格,一度引领时尚。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广绣中,花鸟鱼虫等岭南风物题材十分常见。近年来,一位名为王新元的绣郎却凭借青铜器、动漫等新颖主题的广绣在短视频平台上成功“出圈”。为了一探广绣的独特魅力和创新发展,记者小麦化身小学徒,上门拜师王新元学几招“针”功夫,品味欣赏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广绣作品,深入学习广绣的构图、配色、针法、针距、丝线、颜色过渡等技巧,从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图片

学做绣娘

师傅巧手把1毫米蚕丝劈出128根线

在绣架前,一位绣郎身穿白色中式上衣,头戴绣花帽,飞针走线,神情专注,沉浸在广绣的世界中,这便是小麦的广绣师傅——王新元。

“20世纪初,广绣开创性地以岭南画派作品为底稿,荔枝、红棉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岭南风物成为主要题材。”王新元介绍。作为新手学徒,小麦决定刺绣红木棉体验一番,先执笔在布上画出木棉花轮廓,再用绣花框固定布料,让其紧绷。

传统广绣色彩浓烈,配色是影响其质感的重要因素。“花瓣用橙红色,花蕊用黄色。”小麦选好两种色线,王新元摇摇头感慨,“只用两种颜色远远不够,我光是绣一幅青铜器广绣,就配了1100多种色线,只有不断叠加颜色,才能绣出锈迹斑斑的感觉。”看到小麦半信半疑的神情,他现场举例,“为你绣像的话,绣上半身就要五六百种色线,其中,要用60多种色线才能展示头发的光影变化。”听到师傅对广绣配色的独特理解,小麦重新选色线,力求提升绣作质感。

图片

实现颜色自然过渡、绣出不同造型的图案,对广绣丝线粗细有着特定要求。为此,绣工往往要在穿针引线前完成一个步骤——劈丝。“我能将一根桑蚕丝分为1/64,甚至是1/128。”王新元现场示范,只见他伸出右手从绣架前的丝线中抽出一根,拇指、食指拈紧,然后尾指轻轻一勾,锋利指甲瞬间将线体劈成两半,不断重复这一动作,一会儿便分出无数根细丝线。小麦有样学样,费了不少工夫才分出8根丝线,其间,还要控制好指尖力度,用力过猛会使丝线断裂,用力不足则无法劈丝。

万事俱备,只等引线绣花。广绣绣法丰富多变,可分为绣、贴、拼、缀,针法有六角三叠踏针锦等200多种。“刚开始学刺绣,要做到针脚齐整。”在王新元叮嘱下,小麦拈起起针线,沿着图案轮廓一针一线地绣,虽然所用针法不多、刺绣图案简单,但因技艺生疏,绣下来十分耗时。

“针法是广绣的基础,绣法是广绣的灵魂。”王新元指向一幅荔枝题材的作品介绍,“‘留水路’是广绣一枝独秀的技法,在绣片间留出空隙,让绣面层次突出,这在荔枝题材的广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的《荔枝图》用了创新绣法,保留‘留水路’的形,还营造出荔枝壳的凹凸质感。”小麦细品,只觉得这幅作品中的荔枝光影效果逼真,颇具立体感。

在刺绣时,“落针也可有悔”,只是拆比绣更难!小麦曾因下针有误,不得不拆线重绣,不仅要用上绣花剪、拆线器等工具,还要格外小心,以免损坏布料和刺绣图案。对于王新元而言,为摸索出最佳针法,绣了拆、拆了绣,不过是常态罢了。

图片

外销出圈

 绣郎曾是主力军广州出现“花佬三千”盛况

师傅王新元的工作室位于广州荔湾,小麦决心上门拜访。刚走进工作室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七幅广绣“古画”,一一展现了古人进行缫丝、织绸等场景。细细看来,只觉广绣工艺不简单,刺绣前,要历经种桑养蚕、织布等工序。继续走,就能看到墙上一幅微微泛黄的挂件。“这幅广绣已有500多年历史,绣着孔雀纹样,并点缀花草,画面灵动活泼、形神兼备。”王新元自豪地介绍起这幅来之不易的藏品。

这不禁让小麦想起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里的广绣花鸟纹插屏、广绣牡丹褂裙等花鸟题材的广绣“老古董”。据了解,广绣绣工善于从木棉、荔枝等岭南风物中获取创作灵感,清代已有大量花鸟题材绣品销往海外。此外,由于广东人重视“好意头”,绣工还会把寓意吉祥的元素融入绣品中,如龙凤呈祥、三阳开泰等。从艺术风格到创作思维,一件件展品无不凝聚着历代广绣人的智慧结晶、岭南情怀。

图片

据闻,唐玄宗时期,岭南节度使张九皋曾进献精品广绣给杨贵妃,并因此被加官三品。明代到清中期,广绣成为欧洲商人来华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在17、18世纪,出口的广绣中既有量产的绣品,还有欧洲来样广东绣制的家用饰品、华服披肩等,这是当时欧洲上流社会身份、财富的象征。广绣还深受欧洲皇室喜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倡导过广绣,要求用广绣作坊形式组织皇室绣庄,广绣获得了“中国给西方的礼物”的赞誉。当时十三行的盛况如诗人屈大均所言,“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在探访时,小麦还发现有年轻男绣工在绣台前专心绣花。“在古代,广绣有一个独特现象——花佬(男绣工)参与刺绣。他们往往以刺绣为生,掌握最高技法。”这明显与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生活不相符,这一现象有何来头?看到小麦一脸疑惑,王新元娓娓道来,“广绣在清代迎来鼎盛时期,有过‘花佬三千’的传奇。由于广绣产品热销,绣工常常赶工,还要站着制作窗帘、披肩等大件绣品,有时一站就是一整天,体力较好的男绣工自然成了行业主力军。”

然而,“男儿郎绣花”在当下并不常见,王新元在年轻时曾因刺绣遭受了不少异样眼光。出生于江西一个裁缝世家的他,从小便和针线结下了不解之缘,为证明自己绣花的手也能扛起保家卫国的枪,王新元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退伍后,他偶然接触到广绣,由此唤起了对刺绣的热爱。后来,为了精进技艺,他向粤绣名家梁国兴和吴玉珍夫妇拜师学艺,持续三年往返广州佛山学广绣,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创的刺绣风格。

图片

传承推广

农村绣娘绣出幸福广绣牛仔成为潮品

入行约30年的王新元不仅在花鸟传统主题基础上拓展出青铜器、动物、动漫等创新题材,还融合了摄影、油画等艺术手法,让广绣拥有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更具收藏价值。在王新元的工作室一角,小麦被三幅1.8米高的醒狮主题油画吸引住。追问下,才知道这是王新元的跨界合作项目,他与美院学生合作绘制油画作为广绣底稿,融入醒狮元素,展现“双非遗”理念。在去年一场拍卖会上,他的作品《鸿运当头》凭借美好寓意、精湛绣法吸引多名藏家,经过长达6分钟、逾20口竞价,最后以82万元落槌成交。

这些收藏级别的广绣佳作,展现了王新元在绣法上、艺术表达上的锐意进取,不仅如此,他们团队设计的广绣首饰盒、紫檀扇、胸针、香囊等文创产品融合现代生活元素,同样“圈粉”年轻一代。“这些纯手工打造的广绣好物通过电商销往欧美国家,手提包尤其受欢迎,我们还申请了20多项专利。”王新元介绍。

图片

“我的团队中有38个资深老绣娘、20多个职业绣娘、130个农村绣娘,还有来自高校的10多个学生。”王新元介绍,他筹建了广绣传承基地,办班选拔人才、招收徒弟,还通过讲座、进入清华大学等高校办展等一系列活动推广广绣。王新元认为,发展广绣品牌,人才队伍组建是关键,“除了培养手艺人才,还要广纳拍视频、写文案、产品研发、策展、非遗讲授等综合型人才。”

犹记得第一次见王新元时,他手拿一捆绣布,风尘仆仆地赶回工作室,“终于绣好了!”原来,这是他培养的贵州“农村绣娘”的广绣作品,这些绣作将被加工成精美摆件,助推广绣非遗项目赋能乡村振兴。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广绣,王新元发力短视频赛道,凭借一幅幅广绣精品、一段段手艺展示,圈粉海外社交平台粉丝。去年,他还带着广绣走进主播董宇辉的直播间。“它细致到每一根针脚都能看清,这对工匠的手艺要求非常苛刻。”董宇辉不仅点赞了精美的广绣,还在现场向王新元学起广绣技艺。未来,王新元还希望筹建广绣专业馆、广绣研究院,进一步擦亮广绣这一金字招牌。

图片

在推动技艺传承发展的这条大道上,无数广绣人正在行动。2021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博物馆、传承人等资源,开展《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项目,其中便包含了复绣并数字化记录20个广绣传统图案。

广绣也正“走出画框”,为现代服饰增添更多艺术感和文化内涵。有广绣传承人推出“广绣牛仔”系列,把广绣技法运用到流行服饰上,甚至在香云纱服饰中也开始融入广绣技艺,使服饰兼具传统特色和精致美感。

学艺手记

从一针一线中感悟广绣“从微观到宏观”

记者这次拜师学艺不仅要学点绣花“针”功夫,还要尝试绣出一朵红木棉!

虽料想到过程不易,但没想到刚入门就遇上难题。不仅要徒手把一根蚕丝线劈成几根细线,还要给一根仅比发丝稍粗的绣花针引线。近视眼的记者几乎看不清针孔,硬生生花了近10分钟才完成穿针这一步骤。

曾听师傅王新元提到,“广绣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用一针一线,把单一动作重复几万次甚至几百万次才能构造出宏观造型”。接下来,记者便有了深刻领悟,一针一针地绣、不偏不倚地落针,不知不觉间,木棉花已悄然绽放于缎面之上。即将锁针,记者只觉脖子传来一阵酸痛,原来俯首刺绣已有两小时,一朵小木棉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师傅所绣的大画幅的广绣精品了。“方寸绣花台,就是我的世界,我会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绣花。”听到师傅这番肺腑之言,记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图片

巧手上下翻飞,针法交替应用,广绣人以手艺为重,他们的双手注定不平凡。学艺时,记者鼓起勇气向师傅王新元提出了不情之请,“我能看看您的手吗?”“没问题!”轻碰师傅的指尖,只觉其皮肤光滑细腻,指甲缝不见一根倒刺,指甲被打磨得非常锋利,便于劈丝。谈及手部护理,他顺手拿出一瓶护手霜涂抹,“要劈出1/128的细丝,必须保持指尖光滑,才能防止刮丝。”

广绣传承,既要沉得下心,又要勇于创新,探索艺术表达新形式,拓展推广渠道。王新元不仅招收新西兰籍徒弟,在塞尔维亚等国教学,还通过电商平台外销文创产品。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不少外国友人都喜爱广绣这项中国传统手艺,认为它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有友人说,“我买的不仅是一个包,还是一件艺术品,等一个月都值得。”

十指春风,一绣千年。广绣的一针一线,皆是匠心与情怀。在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创新中,广绣这一传统技艺,定能焕发出新生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广绣发展记

唐朝

刺绣技术从中原传至岭南,广绣诞生。

五代十国至宋元

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蚕丝基地,广州民间刺绣发展起来。

明朝

广绣成为出口的主要手工艺品。

清朝

广绣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开始应用于粤剧戏服。

清末民初

广绣在国内外赛事展览中崭露头角。

20世纪50年代

私营绣庄向合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1世纪

广绣通过非遗活动走进校园、社区。

(采访整理)

图片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赵东方、邱敏、余靖
统筹/何超、麦蔼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麦蔼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麦蔼文、陈希,G视频
视频/G视频
协助/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