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期刊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上海科技期刊发展迈向更高质量

图片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公示显示,上海共有37本期刊入选,其中4本期刊入选英文领军期刊,19本入选英文梯队期刊,8本入选中文领军或梯队期刊,6本入选高起点期刊。《中国激光》杂志社再次入选集群化试点。从入选数量和资助金额看,上海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

昨天由上海市科协主办的“2024上海科技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对上海科技期刊呈现出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予以肯定,并表示上海应抓住时代机遇,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大刊,一方面加大对科技期刊办刊路径的探索,推动集约化刊群发展。

论文发表量逐年增长,中国需要更多本土期刊

据SCI数据库,2023年世界科技论文总数达248万篇,其中收录中国科技论文74万篇,数量居全球之首,占比30%;排名第二的美国,收录论文53万篇,占比21%。

尽管SCI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长,但我国SCI期刊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分子植物》《植物通讯》执行主编崔晓峰表示,2023年我国SCI期刊仅514种,而美国有5900多种,中国SCI期刊数量不到美国1/10,中国大陆作者仅有6%的SCI论文发表在本土期刊。

“大力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科技期刊箭在弦上。”崔晓峰说。2019年起,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5年为一个周期,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探索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海共有48本期刊入选一期计划,其中《分子植物》和《细胞研究》入选领军类英文期刊,另有8本入选重点类英文期刊,13本入选梯队类期刊,25本入选高起点期刊。

近年来上海科技期刊发展势头强劲,量质齐飞。目前,上海共有科技期刊358本,其中英文期刊82本,占比约20%,是全国平均的两倍;SCI期刊54本,其中Q1区期刊35本。《海洋工程与科学》《先进纤维材料》《电化学能源评论》三本期刊影响因子在所在学科排名第一;新兴交叉和前沿学科领域涌现出一批新刊,如《计算材料学》《芯片》《超导》《量子前沿》《Med-X》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表示,由他主编的《电化学能源评论》的投稿中,中国作者的论文质量更高。

提升话语权,上海期刊探索因“科”制宜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做大做强科技期刊的基础上,上海期刊人也在不断思考新的办刊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影响因子是最广为人知的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其数值反映的是某种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但如果将影响因子作为唯一评价体系,也有“一刀切”的弊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表示,办刊不能唯影响因子。

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情报部聚焦“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立足同行评议、期刊影响力、作者贡献度等定性定量指标建立模型算法,构建了具有领域特色的原创评价指标“π指数”。

π指数团队主管张永娟介绍,π指数避免不同领域用同一个指标进行评价,它根据不同子领域的差异和特点对期刊赋权进行赋值,π值表示每篇论文的科研产出量,π商代表篇均论文的科研产出量。

基于此,2024年全球π因子(π值除以100)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为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牛津大学,2024年全球π商排名前三的机构分别是美国博德研究所、清华大学和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张永娟表示,未来他们还将完善评价算法,将因“科”制宜的π指数推广到更多领域。

探讨最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也是科学期刊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期刊做到头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出题权”——它会选出该领域最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科学家也愿意把论文投给它,例如《科学》每年都会评选“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不久前,《中国激光》面向全球征集“激光”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难题,活动共征集到100个问题,经光学领域专家学者审阅和投票,评选出20个激光科技前沿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中国激光》未来着重关注的领域和话题。

  作者:沈湫莎

文:本报记者 沈湫莎图:IC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