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让掺假的食用油无处遁形!

【来源:扬子晚报】

让掺假的食用油无处遁形;一招揪出“挂羊头卖狗肉”……食品“掺假”不仅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不小心就会“踩坑”,隐蔽的掺假方式同样也给检测增添了难度。不过,随着南京食药检院的省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获批建设,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安全检测再添“利器”,这些食品掺假行为将无处遁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食用油,除了常见的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还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用油调制成的食用调和油。近年来,调和油以其特有的营养搭配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也曾有媒体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名目繁多的所谓食用调和油和消费者所认为的并不一样,比如有些橄榄油调和油,产品包装上写着大大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和“橄榄原香”等字样,作为产品属性的“食用调和油”却恨不得隐形,消费者稍不留意就会误以为这是纯正的橄榄油。

肉类制品中“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形同样防不胜防,街头便宜的烤羊肉串,可能是添加了香精的鸭肉;纯“牛肉丸”,里面可能还混有鸡肉、鸭肉等……

记者了解到,日前,在南京食药检院召开的江苏省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上,重点实验室新立项的科技项目:机器学习结合质谱技术在植物食用油真伪鉴别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微针贴片串联ddPCR的预制菜中动物源性成分快速定量检测技术研究等,分别作了开题汇报。

南京市食药检院胡文彦博士介绍说,食用油品类鉴别,此前主要通过脂肪酸组成来判断油脂类别,但这种单维度的识别方式存在较大误差,特别是在混合油脂的检测中存在瓶颈。现在通过“机器学习结合质谱技术在植物食用油真伪鉴别中的应用研究”,除了检测食用油中的脂肪酸,还将检测其他微量成分,通过分析食用油中的多维化学或物理特性,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及其掺假情况。

对于“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胡文彦告诉记者,南京市食药检院已开发了较为成熟的检测方法,可以同时对食品中的动植物源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基于微针贴片串联ddPCR的预制菜中动物源性成分快速定量检测技术研究”,将以预制菜为切入点,预期实现动植物源性成分的快速现场检测。

检测方式不断升级的同时,胡文彦也提醒消费者,日常在选购食用油、肉制品时,最好选择大型商超等正规渠道,“除了看生产日期,也要留心查看配料表。”胡文彦介绍说,加工食品的各种配料在标签上是按照含量从高到低排序的,排在前面的成分含量较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