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摆在深圳这座超大型城市面前的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在基层,光明区光明街道正创新探索,推行党建引领的“微治圈”治理模式,将6个社区划分为18个微治圈,将259项跟基层治理相关事项通过微治圈全部统起来,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民生十微”,以AI赋能实现智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11月12日,光明街道召开2024年基层治理工作会议,再动员再部署深化基层治理改革,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擦亮基层治理“光明品牌”。
理念升级:
“微治圈”基层治理品牌应运而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日前,光明街道光明社区02微治圈接到居民反馈,笔架山城中村巷道地面破损严重、地砖松动,不利出行。微治长迅速联动市、区人大代表积极协调各方通力合作,以此为契机进行一次全域大检修,一周内修复破损路面50余处。对此,居民王阿姨感激万分,“我今年刚做了心脏手术,之前每次听到破损路面传来的哐啷声就难受。现在路面全修好了,住得安心多了。”
此次路面高效修复,是光明街道依托微治圈快速响应和处理居民需求的一个生动缩影。
什么是“微治圈”?还得从一场对基层治理的大调研、大起底说起。
从传统农场时代迈向科学城时代,光明区正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人口数量、结构、产业发展、城市形态等发生了质变。光明街道是光明区住宅小区数量最多、人口结构最为复杂、城中村数量最多、城市管理压力最为复杂的城区之一。
通过大调研、大起底摸清实情,光明街道上下一致认为,基层治理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党建引领“微治圈”模式应运而生。光明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微治圈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更新,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升级。
面向群众的治理和服务更加精细,光明街道划分18个微治圈,将259项跟基层治理相关的治理事项,通过微治圈统起来,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民生十微”,即以微单元、微阵地、微服务、微协商、微调解、微积分、微社团、微联盟、微循环、微基金等行动,串联起社会多元治理资源,将共治和自治充分结合,建立“细治入微”的治理体系,基本实现以圈定治,各项治理和服务都能够在圈里解决。
参与治理的社会力量不断增多,“微治理”的成效愈加显著。发动2045名平安员、210名调解员、13家社会组织13家、28个青年社团28参与,壮大微治圈中群众微力量。在迳口社区成立中山大学首个“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校地共建工作站,共建项目3个,助力迳口古村文化和产业发展,增强社会治理专业力量。同时,号召商家、门店主、企事业单位参与共建,比如碧眼社区在城中村发展了30家活力商家,翠湖在河心路中心街区发展了10处共邻守望点,光明社区“聚光联盟”号召了50余家企事业共建单位、商家、社会组织。今年1-10月,微治圈成功解决民生诉求、矛盾纠纷3074宗,办理民意速办事项11027宗,开展各类党群服务活动1641场,走访企业服务共373次,信访量同比下降74.87%,民诉案件办理时效提高80%。
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邻里关系更加融洽。通过“微治”互动,干部深入群众,群众参与治理,群众认识干部,干部熟识群众,推动大家从“陌生人”变为“熟人”,慢慢形成党群融合、邻里和谐、讲信修睦的熟人社区,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威信。经过近一年探索,光明街道搭建“1+X+18+N”治理体系,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强力吸附、有力化解。
引擎升级:
人工智能赋能 基层智治初尝甜头
智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显著特征。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数字赋能、智慧服务已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趋势。
去年年底,光明街道联合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简称光明实验室),在全市率先探索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追光助理”。
通过体系升级、数据输入、服务定制、平台搭建,“追光助理”已历经9轮迭代,在法律援助、民意速办、企业服务、攻防演练、智慧监督等多领域都得到深入运用,成为光明街道基层治理的“强大外脑”。
如何赋能?“追光助理”开发者、光明实验室工程师蓝恭旻介绍,“追光助理”大模型涵盖335部国家法律、594部国家行政法规、118份纪检监察文件和432份地方性法规以及街道基层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有效数据。它可以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外脑支撑,推动实现基层智能问政、智能监督、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
在光明街道某小区,近期楼上楼下两户居民吵得不可开交,起因是楼上居民空调滴水,导致楼下居民房间无法开窗。楼下居民多次上门寻求协调未果,导致邻里关系恶化。微治圈内工作人员收到该投诉后,通过“追光助理”迅速生成沙盘推演,分析事件各方可能的行动,并最终形成一份详尽的协调步骤与建议。现场处置人员根据建议,成功协调楼上居民修复漏水问题,让两户居民重归于好。
摒弃传统人海战术,“追光助理”赋能“微治圈”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升级,构建更加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智慧化治理新格局。目前,“追光助理”已应用到民意速办、企业服务等领域,提供法律咨询和案件分析服务推理超2万次,民意速办平均办结时长由3.7天缩短为1.8天,群众满意率持续攀升。
下一步,光明街道将继续推广“追光助理”,坚持依靠科技“智治”优化基层治理。“我们探索搭建街道智治调度平台,将AI智能体与业务工作系统集成,通过AI赋能打通‘信息合成—决策—处置—反馈’全流程,让‘治理大脑’打破各系统间数据壁垒,构建起人工智能3D思维导图,为调度指挥、决策指挥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支撑,实现流程整合、机制再造,打通智慧化治理最后100米。”光明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效能升级:
“共建共治共享”擦亮幸福底色
城市善治,归根到底是要让百姓生活更美好。光明街道“微治圈”模式,与当前深圳市大力推进的“党建引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不谋而合。
光明街道碧眼社区“星星点灯”项目正是“活力小区建设”生动缩影。“星星点灯”项目是链接群团、市政、公共服务、社区等多方资源,携手28位政协委员“出智、出资、出力”打造的成果。“星星点灯”项目逢晴天必有活动,依托社会资源和“民生微实事”资金开设跳绳、象棋、绘画等星星课堂,目前,“星星课堂”已开展培训522场次,服务青少年10944人次。
同时,碧眼社区通过实施城中村“活力积分”激励计划,鼓励居民通过志愿服务、议事协商、化解纠纷等获得积分,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今年以来,社区召开党群理事会6场、民意座谈会6场、居民议事会10场,线上线下收集和解决群众诉求1200余个,案件化解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到100%。
近日,省委社会工作部到光明街道碧眼社区调研,实地走访了“星星点灯”爱心工作室、星光广场、弈棋星穹、花果星探、童梦星球等五个“口袋公园”,对打造“家门口”共享党群服务阵地、“活力积分”等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光明街道通过探索多元共治社区治理体系,激发多元共治“乘数效应”,切实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光明街道紧贴群众需求,以党组织“搭台”、多元主体“摆摊”、居民群众“赶集”的形式,链接各种社会优质服务资源,开展“追光市集”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各类行政性、福利性、社会化的综合服务。“追光市集”启动后,各社区每周至少举办1场市集活动,每月确保市集活动向住宅小区、城中村全覆盖一遍,已开展活动86场,惠及4万余居民。
光明街道群众幸福感增强的同时,企业获得感也不断攀升。光明街道依托微治圈模式,组建起“1+6+18+53”经济工作服务体系,划分18个经济工作“块状”微单元,包干53个园区、楼宇等,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米”。除了组建“经济专员”队伍,光明街道推出“文旅推介官”,让街道文旅更加出圈出彩。同时,推出“天天甜”服务,打造专业、热情的园区、景点“带看”团队。
截至目前,各微治圈下沉园区、企业共411次,街道领导、指导员带队走访206次,通过微治圈摸排新增入库技改线索91条,服务新招引企业51家,有效解决企业诉求161条,街道多项经济指标排在全区前列。前三季度,光明街道实现限上住宿业营收同比增长95.2%,增速排名全区第一;规下样本工业二、三季度平均增速超45%,连续两个季度增速排名全区第一。
光明街道“微治圈”模式,正在为深圳超大型城市善治带来新思考与新探索。接下来,光明街道将深入探索基层治理体系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以“微治圈”绘制多元共治“同心圆”,让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花,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