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国家。这不仅仅因为它神话般的高生活水平,也不仅仅是因为北方峡湾的自然美景。八十年前,二战德国在被占领的挪威海岸线上迅速建造了一条名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如今,这条防线遗留下大量的历史遗迹,其中许多甚至比一些乏味的博物馆更具吸引力。
在挪威北部的小村庄孔斯峡湾(Kongsfjord)和韦内斯(Veines),人们同样见证了铁丝网、混凝土以及战俘奴役劳动的残酷痕迹。1942年,在称为里沙希拉尔加尔角(根据苏联军事地图命名)的区域,德国在挪威渔民的整齐房屋之上,建立了一座海岸炮台。
上图是由托特组织(Todt)的德国工程师拍摄的,而下图则是75年后文章作者拍摄的。在这个偏远的地方,时间似乎静止不前,当地居民对大战的兴趣不大,战争也似乎没有在这里掀起太多波澜。
正因这种偏远地理位置,当地峡湾至今仍保留着德军的防御工事废墟和海岸炮台遗址,比如“HKB 4/448 孔斯峡湾”(在一些资料中称为韦内斯岬炮台 Btt. Nr.4/448),其中还包含一辆法国战利品坦克——雷诺FT-17,该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制造的。作者多次造访这些地方,每次都与时间不足、浓雾、夏季雨雪和极地气候种种挑战作斗争。每次我都许诺自己要回到这里,仔细拍摄,甚至还打算用为此专门购买的无人机。然而,2023年的旅行几乎不可能成行,因此我决定整理这些散落在网络上的照片,向大家讲述这个独特之地的真实故事。
德军炮台的主要口径包括五门缴获的法国15.5厘米K416(F)火炮,这些火炮射速为每分钟3发,射程可达19公里。此外,堡垒区的防御力量还包括三门反坦克炮(可能是7.5厘米Pak. 40)、五挺MG-42机枪、两门2.0厘米Flak 30/38高射炮、固定火焰喷射器和雷区。
通向海岸炮台的狭窄后方坡道至今仍布满锈迹斑斑的德军铁丝网,还设有一门罕见的防登陆火炮——5厘米Kampfwagenkanone 38 L/42,这门火炮原为PzKpfw III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适用于Ausf F、G、H和J型号)。为了增加真实性,现今的挪威人将一根木头放置在这门火炮的炮管位置上,以替代战后被炸毁的炮管。
HKB 4/448 Kongsfjord的驻军大约有140人。尽管士兵和军官抱怨北挪威自然环境的严酷,但驻守在远离前线的海岸炮台显然要比在莫斯科前线冻死、在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中腐烂,或在白俄罗斯被苏联坦克碾压好得多。
尽管不算优良(毕竟是法国的),但德军驻地显然拥有属于自己的坦克。上面展示的是作者修复的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照片,那时这辆雷诺FT-17坦克仍配有火炮。不幸的是,在90年代(显然不仅俄罗斯的90年代动荡不安),这辆法国坦克被严重拆解——炮管、发动机舱盖,以及所有可以被盗的部件都被拆走,神不知鬼不觉地运走,甚至没有引起当地少数居民的注意。挪威人向作者抱怨道,这辆“1917年履带式轻型装甲车”的零件偶尔会在eBay上被一位波兰商人克日梅利克(音译)挂出出售。
从视觉效果上看,这辆装甲车显得很小,以至于车内的战斗空间容纳两名成员都显得拥挤。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轻型Renault FT-17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款拥有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并且是首款采用经典布局的坦克(驾驶舱在前、战斗舱在中、发动机在后)。正是这款小巧的法国装甲车确定了现代坦克的设计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用于战斗。
这辆重6吨的FT-17坦克仅在两年(1917-1918年)间生产,由雷诺、贝利、Somua和德劳内-贝勒维尔等工厂制造,共生产出3800辆,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该坦克装备37毫米Hotchkiss Puteaux SA 18 SA18火炮和8毫米Hotchkiss 1914型机枪,也有的版本完全装备机枪。FT-17的装甲厚度达16毫米,得益于39马力的发动机,其在公路上的最大行驶距离为65公里,最高时速20公里。
FT-1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中表现优异,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款坦克已显得数量庞大但严重过时,许多车辆状况也已不佳。在1940年法国沦陷后,德军缴获了大约500辆(有些来源称数量更多)完好无损的FT-17。由于德军缺乏装甲车辆,这些战利品立即被投入使用,并赋予了“Pz.Kpfw.17R (18R) 730(f)”的编号。
显然,在东线对抗KV和T-34坦克时使用这种老旧坦克将是对德军装甲兵士气的毁灭性打击,因此换上德军涂装和旗帜的FT-17被用于对抗南斯拉夫游击队、加强装甲列车火力、守卫机场以及在德军后方的海岸炮台吓唬当地的维京后裔。然而,这款坦克的表现并不理想,其频繁的故障和几乎毫无战斗力的特性让德国坦克手们感到不安,仿佛他们的“雅利安神”在惩罚他们。
尽管这辆坦克尺寸小且零件缺失,但挪威的这辆FT-17依旧给人留下了奇妙的印象——这种珍稀的古董在挪威的荒野中已被遗忘了近80年。当地的挪威人原本计划将其搬入博物馆,但最终只停留在口头上,最后在通往堡垒区的破旧小路上设置了一个挡车杆,位于当地村长后院的后方。预计这辆坦克将继续在Kongsfjord停留很久,尽管如果没有它,海岸炮台将失去其“法国风味”,只剩下阴森的德意志地下堡垒和炮台庭院。
HKB 4/448 Kongsfjord炮台的主要火炮同样是法国的——15.5厘米K416 (F)火炮,即Canon de 155 L modèle 1917 Schneider,德军缴获了大量这种火炮。这款火炮与FT-17一样,是一战的优秀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俄罗斯的背景。为了解决战争期间法国陆军重型火炮短缺的问题,施耐德公司将其新炮管安装在早期的de 155 L modèle 1877/14炮架上,而该炮架源自1910年设计的6英寸野战榴弹炮,最初为俄罗斯帝国军队所用。
这些炮台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盟军可能在海岸登陆,监视并炮击驶往摩尔曼斯克或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北极护航队。德军驻防部队还偶尔需抵御苏联或英国的空袭,但类似于传奇人物维克托·列昂诺夫的苏联游击队或少量挪威抵抗组织并未对德军后方炮兵构成太多威胁。
照片中展示的是炮台的指挥观察所,其地下通道贯穿整个岬角。那时,作者还未对这种地下设施感到习以为常,因此初入隧道时有些忐忑,但这种感觉很快消散。
然而,除了破碎的瓷器、半腐烂的弹药箱和生锈的封装,堡垒内并未发现其他有趣的物品。挪威村民在战后迅速搜刮了任何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而之后挪威工兵干脆将所有带有爆炸性或射击功能的德国装备抛入峡湾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德军这辆FT-17并非被安置在驻军指挥部或潜在敌军登陆区,而是被放置在德军食堂旁边,这里如今与破碎的餐具、碗盘混合在一起成为废墟。显然,对于喜欢酸菜和香肠的士兵来说,这个地方比地下武器库的正门更具战略意义。
大西洋壁垒的驻军大部分虽然抱怨挪威恶劣的自然条件,但这种驻守生活无疑比在莫斯科冻死、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腐烂,或在白俄罗斯被苏联坦克碾压的命运要好得多。
不过,1944年秋季,撤退自利纳哈马里和基尔肯内斯的德军士兵向其后方的炮兵战友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与苏军战斗的惨烈结果。在HKB 4/448 Kongsfjord炮台百公里之内的佩察莫-基尔肯内斯进攻尚未结束,该炮台的驻军便选择放弃阵地,未曾参战就匆忙撤退,留下了这辆无用的坦克、重型火炮、老鼠遍布的掩体和带有鹰徽和德国标志的破旧瓷器,试图向德意志或至少投降于英美法军队。
于是,挪威的峡湾又多了一个露天博物馆,等待那些研究战争的探险者来探索,这些战争的遗迹甚至连极北的自然也无法掩盖。感谢读者的关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