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临汾,一扇穿越4300年历史的文化之门向公众开启——今天,陶寺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依托陶寺文化,展陈聚焦“自然与文明之光”主题,展出陶器、玉器、骨器、铜器、漆木器等文物230件(套),全景再现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深入阐释了陶寺遗址作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和恢宏图景。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中的重要节点,是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生动写照。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遗址1958年被发现,1978年正式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寺遗址博物馆地处山西南部的临汾盆地,东依崇山、西临汾河,坐落于襄汾县陶寺考古遗址公园内,与相邻的天文考古馆、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珠联璧合、遥相呼应,共同构成陶寺遗址的三大核心景观。博物馆占地面积74.4亩,建筑面积9998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于2021年12月开工建设,2023年建成,集考古发掘、文物展陈、研究教育功能于一体,既是遗址公园的“总导览”,也是记录、保存、展示中华文脉的重要宝库。
整个建筑以“地中之都 中土之国”元素符号为基础,外观设计呈现一个“中”字,象征着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撑。展陈设计方面,聚焦“自然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设有“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陶寺考古”“临时展陈”2个专题展览,以及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
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开放,为陶寺遗址提供了高质量的展示平台。230件(套)珍贵文物中,多璜联璧、彩绘蟠龙纹陶盘、铜蟾蜍片饰、绿松石镶嵌腕饰、彩绘漆木器、骨质口簧等集中亮相,结合光影、数字化等技术,全景式展示陶寺遗址在城址规划营建、手工业制造、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展出文物90%以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工作队自1978年以来发掘的文物精品,尤其展现近些年有关宫城及宫殿区考古发掘新成果和出土文物。除了大众期待的彩绘龙盘,从未公开展示的圭尺和山西史前时期第一件牙璋都闪亮登场。此外,博物馆特设考古历程展厅,向观众呈现陶寺遗址60多年来的丰硕考古成果,并致敬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付出,让观众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考古学科。
博物馆广泛应用数字化复原、现代展陈与实物展示等手段,集中打造了一个历史与虚拟空间交互的体验场所,赋予文物和文献以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全方位展现陶寺文化“光被四表 协和万邦”的精神内涵,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临汾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延峰在此前在京举行的发布会上提及,顺应山西“文博热”的持续升温趋势,临汾专题打造了以陶寺文化为背景的“对望·陶寺”实景演出,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光影空间,还研发设计了“陶寺”“临汾”“山西”3个主题50余款文创产品,让“陶寺文化”可认知、可分享。此外,博物馆还推出门票优惠政策,并优化了周边环境和游客服务保障体系,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参观体验。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