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顶科论坛沉思录 | 大江东:年度科学盛宴里的三场奔赴

图片

10月25-27日,上海临港滴水湖畔,年度科学盛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顶科论坛”)成功举行,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科学家准时赴约。


“卓越科学、创新致成”,进入第七年的顶科论坛再次以科学之名邀约全球科学家,与他们携手并肩,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共创开放创新生态。


图片

参会科学家合影。图:WLA上海中心


为了每年一次的上海之约,顶尖科学家带着关乎人类命运的科学命题,来与同行激荡思想、寻找答案;青年科学家铺开自己的科研事业蓝图,以期遇见科研合伙人;小小科学少年怀揣科学梦想,憧憬与科学家大咖的邂逅——在这个科学的专属时空里,大江东工作室看到了这三场炽热的奔赴。



奔赴科学共享——

“共享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的发现必须为所有人所能获取”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如何让人工智能不失控、对核战争的担忧……在顶科论坛上,科学家们怀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公众抛出一个个关乎人类命运的科技问题以及他们的思考。在这个专属科学家自由发声的平台上,科学的话题没有禁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没有边界,他们总能觅得科学的知音、展开平等的对话。


“科学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享有信息的自由流动。科学家们自由交流思想、分享发现、开展合作,能够架起惠及全人类的桥梁。”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达了共享科学信息的渴望。谢克曼强调,科学家有责任将研究方法和成果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研究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也在主旨演讲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科学的发现必须为所有人所能获取,不能把它藏起来,不让一些个体或者一些国家去获得是不对的。共享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我们必须去追求和遵守这样的精神。”


矢志做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上海,恰是共享精神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指出,上海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全面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全力打造世界科学策源地。期待与世界各国顶尖科学家紧密携手、同向而行,共推基础研究突破,共育青年科技英才,共建开放创新生态。


图片

茶歇时刻,科学家们在会场外讨论。图:WLA上海中心


在上海创设的顶科论坛将开放、创新、共享奉如圭臬,始终如一的开放创新生态吸引全球科学家为他们共同的科学事业奔赴而来。“打造这样的一个平台,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汇聚一堂,交流各自的研究进展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不断有新点子、新发现。”第一次线下出席顶科论坛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罗尔·格雷德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刚参加完在厦门举办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第三届开放科学大会,就马不停蹄地赶到顶科论坛。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顶科论坛。今年的顶科论坛上,焦念志结合自己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大科学计划(ONCE),主持了一场基础科学与交叉前沿的分论坛,主题是海洋负排放创建新质生产力,来自生物学、环境科学、气候学、地球科学等多领域的科学家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气候变化


“科学家们从各地奔赴前来,顶科论坛打造了一个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大科学计划与之密切协作,可谓是双向奔赴。”焦念志说,这种科学展现出的能量,是他再忙也要来出席的原因之一。


从第一次的参会做主旨报告,到去年开始主持分论坛,焦念志更加深入地参与顶科论坛,越来越享受在科学家盛会上的思想碰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问题,涉及数、理、化、天、地、生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的智慧,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让海洋负排放的大科学计划落地实施。”焦念志说。


双向奔赴的效应正在显现。近年来,焦念志的大学科计划不断获得突破。目前,海洋负排放大科学计划在理论、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突破,已经推出在海水养殖区和污水处理厂实施负排放等合情、合理、合法的技术方案。


“在我看来,世界上有三种共同语言——体育、艺术、科学。”焦念志说,“当下,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科研范式正发生改变,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十分重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识,而科学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这是我们的倡议,这也是论坛发出的最强音:让科学成为世界语,让科学造福全人类!



奔赴科学创新——

“未来的科学家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创造者,更应是科学创新的引领者”


除了主持分论坛,焦念志还在青年科学家大会上做了总结发言:“未来的科学家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创造者,更应是科学创新的引领者。科学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而科学卓越的关键在于青年科学家如何将研究与应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大会临近结束,焦念志邀请在场的几位年轻人一同起立,唱响《hand in hand》:“手拉着手,我们英勇奋起,穿越五大洲,我们能让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图片

青年科学家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图:WLA上海中心


扶持青年成长,是顶科论坛的三大愿景之一,也是上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希望各位科学家关注青年、走近青年,带动各国青年关注上海、走进上海。


每年顶科论坛上,都能领略到全球青年科学家的风采。他们带着科学之问、科研之惑,来到这座求“青”若渴的城市。


10月26日上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青年科学家徐升在顶科论坛上做了一场主题分享,主题是他研究方向之一的钙钛矿制备。澳门大学蔡永青教授坐在第一排,同样研究钙钛矿的他被这个主题深深吸引。蔡永青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模拟,在“苦苦”寻找钙钛矿的应用。互动环节,蔡永青的一个提问将两人牵到了一起。随后,两人又专门约了中饭,进行了深入交流。“理论需要实验的支撑,实验需要理论模拟的证明。我们正好互补。”徐升高兴地说,“我们已经决定今后在钙钛矿领域展开合作。”


图片

徐升在青科HUB做分享。图:WLA上海中心


徐升此次专门从美国加州赶来。三天的时间里,他有三场发言。会场里,徐升不时遇见熟人,当中有些就结识于往届论坛。再次相会,他们笑着握手,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论坛开幕后,他又结识了不少像蔡永青教授这样的新朋友。


“总是会有一些新的灵感,包括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可能并不是当下就能用上,但很难说对之后的研究没有帮助。”徐升说自己喜欢参加这样的论坛。


徐升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可穿戴设备——一个“创可贴”贴在胸口,人随便走路,后台就可以实时地给心脏成像。目前,该项研究已有产品原型,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当前,所有可穿戴设备都是基于皮肤表面的数据。我们希望做的第二代可穿戴设备,实现的是对身体内部数据的测量。”徐升介绍。


5年前,徐升第一次参加顶科论坛时,他研发的产品尚处初期。“当时,设备与后端的连接还需要通过数据线来完成,现在已经实现了无线传输。”徐升说,“论坛对研究一定是有帮助的。每次都认识很多人,每次都很受启发,大家都是在各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与他们交流,我受益匪浅。”


新晋顶科协奖获得者杰瑞米·内森斯说:“我认为顶科论坛最重要的就是让很多青年科学家加入进来互相交流,同时与资深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思想,产生更多火花,这非常棒。”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徐升一样的青年科学家因为顶科论坛相聚上海,扎根这座呵护、召唤青年才俊的科创之城。



奔赴科学兴趣——

首次开放公众参与,普通观众秒变科学的“迷弟迷妹” 


“给刘芯如:祝你的研究顺利,仰望星空,无所畏惧!”


这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聚合物与有机固体中心主任阮淑娟给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刘芯如写下的寄语。抱着平板,刘芯如视若珍宝。


在今年顶科论坛的“她”力量论坛上,阮淑娟从一个越南农村孩子逆袭成长为科学家的经历分享,刘芯如听后激动不已。


图片

阮淑娟写给刘芯如的寄语。图:王崟欣


顶科论坛自创设以来就坚持向青少年播撒科学种子、浇灌好科学的苗圃,从邀请青少年参会到顶尖科学家进课堂,顶科论坛发掘出一批批像刘芯如这样的小小科学少年,让他们得以近距离“触摸”最前沿的科学。


去年报名参加顶科论坛,刘芯如还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如今,她已经大一在读。第一次来到顶科论坛的她很兴奋,“走在会场里,就能感受到顶尖科学家们扑面而来的能量。”整个中学阶段,刘芯如都对科学保有浓厚的兴趣,并为之努力。当时,学校的科学社团几乎都是男孩子,刘芯如一口气当了四个科学社团的负责人,并成功带领团队研究出一款针对孕妇的智能座椅。刘芯如鼓起勇气,向阮淑娟分享了自己的这个成果,得到了对方极大的肯定。“她鼓励我坚持沿着兴趣一直做下去。”刘芯如说。


诺贝尔物理学奖乔治·斯穆特主持的一场圆桌论坛,也给刘芯如留下深刻印象。“斯穆特教授并不是生物学领域的,但他在生物学方面也有非常酷的发现。他没有局限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里,而是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刘芯如说,“顶科论坛让我见识到了榜样的力量,领略到科学家的魅力,激励我在科研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顶科论坛坚持向青少年播撒科学的种子,今年更是首次将播撒的范围扩展到普通公众,首次开放了公众参与通道,让更多公众走进科学的殿堂、聆听顶尖科学家的报告。


图片

科学T大会上的科学第一课。图:WLA上海中心


24日晚,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英语老师刘方给学生们上完最后一节课,便匆匆赶去机场,飞来上海。一个月前,刘方在网上刷到顶科论坛的报名信息,立刻就报了名。“期待了很久,还特意调了课。”刘方说,“我对科学感兴趣,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各个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家,实在难得。”


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顶尖大咖轮番上阵,让刘方目不暇接。他边听边思考,不时用手机拍下科学家演讲PPT的要点。“只恨分身乏术,论坛太多,同时段的只能挑一个。”自掏腰包来参加这样的顶尖科学论坛,刘方觉得很值得,论坛上接触到的都是科学最前沿。“比如,AI最前沿的应用,背后的道德问题,对人的影响,都有讨论。这能让我有一些思考。”刘方说,“参加这样的大会,一方面是接触科学前沿,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思维也很值得学习。作为一名老师,我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不被AI替代。”刘方笑着说,要把这些思考运用到教学中,将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和记者聊完,他又奔赴下一场。“晚上还得赶回广州,得抓紧每分每秒。”


每场论坛的茶歇或会后,顶尖科学家刚走下台,就会被刘芯如、刘方这样的“迷弟迷妹”包围。年轻人好奇地抛出一个个问题,顶尖科学家耐心地作答,因热爱科学而产生的问答互动,成为会场内最美的风景。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作者:黄晓慧 王崟欣



编    辑 | 秣   马

责    编 | 小   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