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在《2024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正在研究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修订的方案。这一举措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化,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经济活动和金融体系的变化。
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与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货币供应量(特别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市场主体的资金流动更加复杂,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率也在提高。因此,单纯依赖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型调控(即通过调整M2来控制经济活动)可能会逐渐失去有效性。
例如,传统的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通常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以及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密切相关。然而,随着金融工具和市场的多样化,资金的跨境流动、金融创新等因素使得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联度逐渐减弱。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逐步转向价格型调控,即通过调整利率、汇率以及市场的其他价格信号来引导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数量。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调整
央行计划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调整,意味着将对现有的货币统计方法进行修订,以更加精准地反映经济实际情况。这一调整可能包括:
M1与M2的重新定义:M1通常代表流通中的现金和短期存款,而M2则包括了M1以及其他相对长期的存款。调整统计口径可能使M1和M2成为更为敏感的经济活动预测指标,更有效地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化。例如,M1的变化可能更加灵敏地反映消费和投资活动的波动,而M2则可能更多地用于分析长期经济趋势。
货币供应的结构变化:随着金融创新和市场发展,货币供应结构的变化可能会更加复杂。例如,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如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等)对货币供应的影响逐渐增大,传统的货币统计方法可能未能完全捕捉到这些新的金融形式。通过更新统计口径,央行可以更好地监测这些新兴金融产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增强经济变量相关性:随着统计口径的调整,M1和M2将变得更加灵敏,能够更有效地反映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主要经济变量变化,进而成为更有价值的预测工具。这意味着,央行能够更加精确地通过M1和M2来监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重要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
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变
数量型调控通常是指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来影响经济活动。例如,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直接调整M2目标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数量。然而,随着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复杂化,单纯依赖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可能效果减弱,因此央行的政策逐渐转向价格型调控,即通过调整市场利率、公开市场操作、汇率等手段来影响资金成本,进而影响投资、消费和整体经济活动。
利率调控: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银行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从而调节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低利率刺激借贷和投资,高利率则通过增加借贷成本来抑制过热的经济活动。
汇率调控:通过汇率的调整,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间接调节国内经济活动。
市场操作: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逆回购)调整市场的短期流动性,这也逐步替代传统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手段。
未来展望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央行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做出更为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整。在这一过程中,M1和M2的敏感性提升将使得它们成为更为有效的经济活动预测工具。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控不仅依赖于数量型的货币供应量调整,更加侧重于通过价格型调控工具(如利率和汇率)来影响宏观经济。
总体而言,央行通过改革货币统计体系,推动货币政策的优化,使得政策调整能更加精准有效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