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学习是青春远航的动力,贯穿一生。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角色都是“学生”,虽有学段区别,但角色跨度不大。然而,大学却不同以往,大学阶段在社会化过程中属于预期社会化阶段,为胜任自己将来期望的社会角色,大学生需要储备知识、锤炼技能、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和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从角色转变来看,大学要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转变,角色跨度大,需要储备的知识自然更多,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应该更加忙碌。
课堂学习之外,学校会举办各种活动,在动员同学们积极报名参与时,有的同学会直言不讳地关心加不加学分、有什么奖励等内容。看得见的“奖励”是为了激发内在动力,参加活动的意义,则在于参与过程中体验到的价值感、满足感和快乐,这是只有参与其中、投入其中、沉浸其中才能获得的感受。影响成长、决定成功的因素,比我们能想到、能看到的要更多,很多事情的“奖励”和“意义”,不是可以量化的。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是看的过程、听的过程、想的过程……在大学,要想看清活动“好处”,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大学到底学什么?应该如何学?
大学的学习,要“博”且以修德为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就是核心价值、就是精神追求。从学到做,从德到行,新时代的大学之道,在立为国为民的大德,树守正创新的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来到大学,我们的学习,应以实现理想为目标、以追寻信仰为归宿、以寻找自我为重点,“学”是广义的学。大学期间,我们参加“学四史、三卷”主题教育,就是在补精神的“钙”;参加“新时代、实践行”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群众,就是修爱国爱民的德、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在静态学习和动态实践中,才能更深刻领会到成长和成才需要深钻专业知识、苦练专业技能;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强健体魄;需要学会发现美和欣赏美,更要有能力去创造美;需要明白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
大学的学习,兴趣要广且要主动培养
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萌新”,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是存疑的核心和发问的根源。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看到有的人为钻研学习奔波,有的人为组织和参加活动忙碌……不同忙碌的背后,你更要知道,专业的兴趣是在奔波、钻研中积累的喜欢;成长的乐趣是在忙碌的活动组织和参与中培养的爱好。
可见,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兴趣,而是因为没有大胆尝试、真正参与和切身体验。广学无定式,专业学习之余、课堂学习以外的班团活动和其它活动,都是学习的形式和成长的锻炼。兴趣很多时候是“日久生情”,要靠参与、体验和领悟。
大学的学习,学不可无友且当敬业乐群
有关大学生课外时间分配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课外时间主要用于课外学习、实习、参加社团活动,以及游玩、交友等。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大多数同学在课外投入很多时间,来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
大学的学习是一个人的付出、更是一群人的努力。大学通过班团会和多种活动进行集体建设、朋辈交流,营造良好学风,让一个人的优秀,变成一群人的优秀;让一个人的努力,变成一群人的努力。比、学、赶、帮、超,让融入群体、贡献集体成为一种干事创业的习惯。班团会和其它活动,是个人加入集体的实践、是小我融入大我的训练场。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融入集体才能生机勃勃。
大学的学习,学不为小我且梦不为个人
如果把大学分成课上和课下、学习和活动的话,那“课下的活动”和“课上的学习”都是教育,两者同向同行、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大学里面的班团会和其它活动,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到毕业生的文明离校,看似零散的碎片,其实是系统的成型、成人、成才阶段引导;看似是一粒一粒零散的扣子,串起来就是扎实的成长足迹。从“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到“不忘初心跟党走”,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让我们从感动到行动,从一个人拼搏到一群人追梦。从一个没叠的被子、一个没拔的插头到行为习惯的养成、安全意识的培养,生活的细节、成长的点滴,都是我们班团会和其它活动的话题,并上升为教育的主题。因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各行各业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随着“中国梦”逐步实现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家需要胸怀家国、德技并修的时代新人。今天的大学生要成长为明天的建设者,因为个人特点和人生规划不同,学习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必然不同,所以“学什么”没有统一标准。个体的发展路径虽然不同,成长的大方向和大目标却一致,因为青年成长和成才有规律、有榜样、有党和国家的期许。
“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逃避责任的想法和行为,青年学生应该在课上和课下、学习与活动、理论和实践的动静结合中,逐渐培养和形成勇立潮头的勇气和争做先锋的担当;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平凡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获得真正的人生快乐,展现新时代青年该有的精神风貌。(天津旭腾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