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怪、力、乱、神。”尽管至圣先师孔子这样教导过,神鬼志异故事却一直绵延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牛郎织女、梁祝、白娘子、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神话传说代代流传,神仙鬼怪也进入诗歌、戏曲、文人笔记等体裁中成为一类固定的题材。
这些神怪故事到底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文化学者张一南老师给出的回答是:因为中国人将自己的现实人生融入了其中,并寄予了一代代人的人生智慧和隐秘梦想。作者将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视角相融汇,对中国古典神怪文学进行了全新而大胆的解读,带领读者读懂中式魔幻现实主义中深藏的心灵世界。
《中国人的神神鬼鬼》,张一南 著,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四大传说:士农工商的梦与痛
《搜神记》里就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了。准确地说,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老有人矫情说,董永和牛郎不是一个人。其实,故事的基本原型一样,就是同一个故事。我要是高兴,今天也可以临时编一个故事,说刘培强的儿子刘启,遇见了一个三体星的女的。刘启当然不是董永,但是我用的故事原型还是牛郎织女的原型,所以,刘启在这儿就演董永。
我们怎么看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我知道现在有的人,吃了网上的什么洗脑包,看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一根筋只会说一个人口拐卖的问题了。跟他说什么,他都说反正是人口拐卖,跟没训练好的AI一样。是不是人口拐卖呢?不是。但是我现在不说,放在后面该说的地方说,憋死你。
我现在先带你看牛郎织女故事的各种解读方式。一根筋不好,一个聪明的人,应该学会从很多角度看一个故事。
首先可以从社会生活的层面来看。在《搜神记》里,董永还是一个士族,而在我们后来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里,牛郎是一个穷小子。这就说明,在《搜神记》那个时代,灵异故事的主角必须得是士族,才有人看;而到了后来,故事的主角必须得是穷小子,才有人看。
《搜神记》那个时候,贵族文化还不完备,人都还有点傻乎乎的,只要你爸爸的官大,你就厉害。后来,贵族文化就进化得越来越复杂了。你要是官太大了,太有钱了,就说明你跟皇帝走得太近了,那不是什么让人看得起的事。你要是再以此为荣,看见个“古代厅局风”就星星眼,就更让人看不上了。这时候,越是有教养的人,越是处于优势的人,越是要赶紧说,“我是个穷小子”。这不完全是怕人嫉妒的问题,是要跟皇帝和权力划清界限的问题。所以,你看那些君子,一个个说自己“少孤贫”“躬耕于南阳”,不要信得太认真了。牛郎也未必真有多穷,他种地,他说自己穷,只说明他是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在《搜神记》里,跟董永相依为命的是父亲,后来他演了卖身葬父的戏份。在后来的故事里,跟牛郎相依为命的是哥哥,而且他后来跟哥哥关系不好,分家了。这种情节的出现是因为艺术规律。光讲父慈子孝、卖身葬父,这故事不好看,一定得有矛盾,有冲突。但是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中国的民间艺术不爱写,一般都会回避,会给转换成别的。兄弟之间就可以冲突了,特别是再加进来一个嫂子。嫂子是坏人,哥哥还想护一下兄弟的,然后被坏嫂子拉过去了。如果非要写父子冲突,那就一定得加进来一个后妈当坏人,把爹拉过去,而且亲妈不行。
从社会文化角度,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应该读出来一个信息:男耕女织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中国男人最主流的本业就是种田,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个标准的中国男人形象,就是一个种田的。种田有了余粮,就去读书。其他杂七杂八的行业,都不是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中国女人是要积极参与劳动的,中国女人最主流的本业就是织布,我们想象一个标准的中国女人形象,就是一个织布的,即使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也要织布。
非但如此,牛郎织女的搭配,还有一层神话学上的意义。周朝的时候,大约山西这个地方,是晋国,是分封的姬姓的诸侯,天子的同姓。过了黄河,大约陕西这个地方,是秦国,安置的是嬴姓。嬴姓本来是东方的夷族,商朝晚期的时候被纣王他们抬举起来了,商朝灭亡以后,嬴姓多少吃点挂落,就被迁得离老家远远的,来到了秦国。姬姓的周人是后稷的后代,是传统的农业民族,他们很会种地;而来自东方的嬴姓人,善于纺织。秦国和晋国有通婚的传统,就是传说中的“秦晋之好”。会种地的晋国人和会纺织的秦国人通婚,就简化为了牛郎配织女的形象,成为一个神话。至于隔在晋国与秦国之间的那条黄河,就成了隔在牛郎和织女之间的那条银河。
牛郎织女这样一个原型神话,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也有了无数的变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都把自己的经验注入这个原型中,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比如,会有人说:“哪有那么多卖身葬父的,老爹一死就分家才是正理。”于是卖身葬父就成了兄弟分家。又有人说:“要是两个光棍也不至于分家,要是有个嫂子挑唆,他哥就听他嫂子的了。”于是,就出来一个坏嫂子。每一个人,其实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故事新编”。
这样,民间传说就形成了很多“异文”。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就是“真的”、那个就是“假的”,所有的传说都是假的,我们只要学会欣赏这些多姿多彩的“异文”就好。
比如,我最喜欢的一个异文,就是“黑面的有肉,白面的没肉”。
传说,牛郎是个傻小子。他的嫂子想了各种鸡贼的办法算计他,他也浑然不觉,全靠那头老牛告诉他。
有一回,嫂子包饺子,不想给牛郎吃有肉的,就把有肉的饺子都包成粗粮黑面的,没肉的饺子都包成小麦白面的。正常人肯定都觉得稀罕的白面饺子好,结果老牛就告诉牛郎了:“黑面的有肉,白面的没肉。”
牛郎知道了,回家后也不吭声,坐下就吃黑面的饺子。嫂子说:“你吃白面的啊。”他说:“我就爱吃黑面的。”气得嫂子没办法。
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讲这个故事,很多年轻的朋友搞不清这个逻辑了。大概是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了,居然还有人质问我:“凭什么不能吃白面的?”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为了点醒这样的小朋友。说“吃亏是福”,不是让你吃黑面饺子,意思是让你吃有肉的饺子。有的小朋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还会说:“我吃白面有肉的饺子,不好吗?”当然好,可是这个世界上,肉馅儿经常是藏在黑面下面的,更别说是有人憋着算计你的时候。聪明的小朋友能被点醒,只是需要点一下;不聪明的小朋友就点不醒,点不醒就算了。
这个世界其实经常是如此,“黑面的有肉,白面的没肉”。这句话几乎可以看成有经验的老人对这个世界的总结。那么,牛郎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真是老牛告诉他的吗?其实,牛郎是自己悟出来的,牛郎是聪明的孩子。所谓老牛的话,其实是他自己心底的声音。老牛就是牛郎自我的延伸,牛郎作为一个好孩子,不方便老到的地方,老牛替他老到。
聪明的孩子,看上去都有点笨笨的。别人都知道吃白面的,就他傻乎乎地摁着黑面吃。聪明的孩子犯傻,总是不会吃亏的。
接下来就说到网友们关心的“拐卖人口”的问题。在一些异文里,牛郎是趁织女洗澡的时候,偷了她的衣服,让她没办法回天上去了。织女没有办法,才嫁给牛郎的。长大以后,我们有了法治观念,回过头来想,觉得这个做法好像不怎么好啊,这不是臭流氓吗?这不是拐卖人口吗?
首先不能排除,在某些偏远的地方,在旧时代,是广泛存在着拐卖人口的现象的。一些人在讲述属于他们的异文的时候,是注入了自己的血泪的。
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没有再日常一点的现象呢?
要读懂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就要把它还原到最初的语境里去。这很难,但是也很简单,你只要把你想不通的那句话,反复念上几遍,就能回到祖先最初说出这句话的语境里去了。
比如说,把“黑面的有肉,白面的没肉”念上几遍,你眼前就会出现一位历尽沧桑、世事洞明的老者,你就会知道,这是他对世事的一句感叹,然后套上了一个牛郎故事的外皮,好让小朋友讲下去。
同样的,你也可以想象,牛郎独自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给他们讲“我是怎么遇见你们的妈妈的”,他沉思了一会儿,说:“你们的妈妈,是天上的仙女,我趁她洗澡的时候,把她的衣服藏起来了,她才肯嫁给我。”
这句话,你多念几遍,看看是字面上的意思吗?
织女到底是什么人呢?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吗?玉皇大帝的女儿,怎么还用织布呢?
我们解读民间传说,可以从其中一个“奇怪的人”入手。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织女就是那个“奇怪的人”。她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却非要嫁给牛郎这么个穷小子,这不是很奇怪吗?她的动机是什么?
有人说,她就是贱,就是想不开。也有人说,她这是崇高。虽然看上去一个踩到地下一个夸到天上,但这两个说法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认为织女是个傻子,不懂得替自己权衡利弊。这样的动机,在艺术上就不是一个好的动机,是一个粗糙的动机。人没有不为自己权衡利弊的,只有权衡利弊的时候失算了的。如果要写织女是个傻子,也得写出来,她是怎么算错的,是出于人性的什么弱点。
那么,我们想一想,有没有可能,织女不是个傻子呢?有没有可能,她嫁给牛郎,是符合自己的利益的呢?有没有可能,织女的原型,根本不是什么玉皇大帝的女儿呢?毕竟,玉皇大帝是不存在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女儿。
其实,织女的原型,就是牛郎邻家的普通女孩子。牛郎一心耕田,她一心织布,都是普通人家本分勤快的孩子。牛郎没有什么配不上织女的,他们是门当户对。
但是,一个有传统男德的中国男人,永远会高抬自己的女人。明明是门当户对,甚至明明老婆的收入远远赶不上自己的收入,甚至越是老婆比自己差上那么一点,他越要拼命说自己的老婆好。他会说,自己的老婆是仙女,自己根本配不上她,能娶到她是三生有幸。
织女为什么要嫁给牛郎呢?真实的原因是,这是她能嫁到的最好的小伙子。牛郎可能是村里最会种地的,可能因为经常劳动,身材也好,年纪轻轻一表人才。织女不嫁给他,就要嫁给那些烂仔,或者老财主了。但是,牛郎会跟孩子说,你妈妈肯嫁给我,是因为我有本事,地种得好,长得帅吗?不会的,正经的中国人不会这么说话。正经的中国男人只会说:“我配不上你妈,我是耍了流氓才让她嫁给我的,否则根本没可能。”他真的耍流氓了吗?没有。他说的“耍流氓”,就是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在女孩的暗许下,男孩子稍微主动了一点点。如果他真的是个臭流氓,他才不会这么坦然地说,“我是耍了流氓才娶到老婆的”,臭流氓会说,“我能娶到老婆是因为我有本事”。
我一直在说,听中国人说话,不能听到什么,就以为是什么。
所以,牛郎说自己是耍了流氓才娶到织女的,你不要以为,你去耍个流氓,也就能娶到织女了。人家牛郎“耍流氓”,是得到织女特别许可的。
织女不过是普通的农家女孩子,但对于放牛种田的农家男孩子来说,她就是他的仙女。
那么,织女最后为什么又离开了呢?王母娘娘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解释说,虽然织女愿意嫁给牛郎,但是织女的娘家妈嫌贫爱富,又把女儿接回去,嫁给有钱人了。也有人说,织女看穿了牛郎家没什么好待的,跟人跑了,甩锅给娘家妈。这样的解释,也不能说没有现实原型,也可以算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注入,但我总觉得不够满意。
让我们再反复念诵传说里的一句话:“后来,织女回天上去了。”什么叫回天上去了?如果爸爸跟两个孩子说,“你们的妈妈回天上去了”,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在中国的语境下,“妈妈回天上去了”,往往是“妈妈死了”的隐语。如果孩子还特别小,就更容易跟孩子这么说。
在古代的中国农村,卫生条件不怎么好,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特别是育龄女性,很有可能因为生孩子而送命。
放牛娃娶到了他的仙女,织女嫁给了她心仪的小伙子,他们生了一儿一女,本来正是幸福的时候,但幸福是短暂的,织女突然撒手人寰,回天上去了。
像牛郎这样的农村小伙子,一旦妻子去世,是没有财力再娶一个媳妇的。特别是如果已经有了孩子,他一般会选择带着孩子过日子,就此终老。妈妈去世后,爸爸带着年幼的孩子们,会度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一般人对这样的家庭都是同情的。
所以,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是牛郎挑着担子,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这其实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典型形象。妈妈死了也好,跑了也好,总之是剩下爸爸在家带孩子,这样的组合,在旧中国的农村是很常见的。
这时候,爸爸就会编一个神话安慰自己和孩子:“你们的妈妈本来就是天上的仙女,我配不上她。现在她回到天上去了,去过属于她的好日子了,人间的这种日子,是我本来就该承受的。”所谓王母娘娘把织女接走,其实是织女死了。
不要说没有文化的农民,就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也会用这样的神话安慰自己。明末有一位才女,叫叶小鸾,她马上就要结婚的时候,不幸生病去世了。她父亲就说,小鸾是天上的仙女,不该给凡人做妻子,所以会在结婚前去世。她父亲哪里是真的相信叶小鸾是仙女,哪里是真的觉得结婚不好,他是太伤痛了,这样安慰自己罢了。
后来,人们本着“中国故事绝对不BE”的原则,给牛郎织女的故事安上了一个稍微能给人一点安慰的结尾,说七夕的时候喜鹊会给他们搭桥,织女能回来,跟丈夫孩子再见上一面。李商隐写的《七夕》里,说“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还有秦观那首著名的《鹊桥仙》,都是在羡慕牛郎织女,一年还能见上一面,而人间的诀别,却是绵绵无绝期的。哪有什么鹊桥相会,而人间夫妻的生离死别,却是到处可见。有多少小孩暗暗盼着七夕能再见妈妈一面,却终究会明白,那只是安慰人的故事而已。
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阶层的生活图景:男的老老实实种地,女的老老实实织布,没有什么大富大贵,只图个日子安宁平稳。男的知道自己是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里尽量地宝贝自己的老婆孩子。但是因为各种条件所限,他们不能白头到老,只剩下男的艰难地抚养着孩子们。
作者:张一南
文:张一南编辑:蒋楚婷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