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津城“智慧+”丨十载创新示范路 京津协同创新行

央广网天津11月12日消息(记者周思杨 实习记者郭钰欣)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区域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三地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天津高新区”)建设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天津自创区”),锚定建设“创新主体集聚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创新示范区”。作为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十年间,区域科技协同硕果累累。

如果将自主创新比喻为一颗种子,“培育”是让它展现无限生机的关键。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天津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强强联手,合作共建“滨海中关村(天津自创区)创新中心”,在这里,优质的办公场地、多类服务平台一应俱全,宛如养料丰富的“育苗盘”,成功培育出200余家企业,推动了一批符合天津高新区“113X”主导产业的优质项目转化落地。“目前,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8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2024年新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雏鹰企业43家, 瞪羚企业4家,3家企业入选2024年新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这些企业相互协作、彼此促进,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天津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伟斌说道。

作为园区中成长起来的优质企业,天津安力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安力信”)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级瞪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是国内最早提出涉密会议屏蔽效果标准化评估的单位之一。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系列电磁安全保密产品已有三款被正式列入国家保密技术装备目录,六款产品通过国家保密技术测评,应用于全国各地700余家重点单位。在实验室中,记者使用安力信的安全保密产品对演示设备开展了一次“大搜查”,让窃听窃照设备无所遁形,验证了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图片

安力信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讲解(央广网发 天津高新区供图)

“高科技”与“产业化”如何实现“1+1>2”?天津高新区与天津大学共建天津大学医疗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旨在打造集学、研、检、医、产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院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创新、高效、灵活等优势,探索医工交叉及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聚焦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发现前沿科技,探索未来需求,助力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高新区管委会大力支持下,研究院持续开展自主创新研发,申报专利100多项,已授权21项。特别是在远程手术机器人方面取得突破,在2023年6月,我们成功完成了首例跨国输尿管软镜手术实验。同时,我们所孵化的企业也已入选天津市瞪羚企业。”研究院院长孙月海说道。

图片

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演示相关设备(央广网发 天津高新区供图)

十年来,天津自创区围绕定位,加快建设新时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要区域创新中心。据天津高新区科技局一级职员董丽萍介绍,天津高新区在2014年便推出全国首个创通票制度,通过“互联网+政府服务”新模式,破解双创企业资金和兑现难题,惠及企业5580家,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科创积分贷”累计支持280余家企业获银行授信超21亿元。“此外,在支持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我们建立起支持企业研发的三级实验室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创新源头的海河实验室。”董丽萍说道。

十年来,天津自创区探索布局自主信创、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技新赛道,初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天津自创区已拥有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现代中药创制、化学与物理电源三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3家海河实验室,在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120项;与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50家;打造“芯火”双创平台,成为北方首个特色“一站式”集成电路封测中心。

从0到1的突破,再从1到N的创新,在天津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上,创新主体集聚水平日益提升,创新动能正不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