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皖史最早的地方长官

吴国公子季札是春秋时期知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音乐家,与孔子基本生活于同一时代,孔子两次盛赞其为“天民”,即“先知先觉的人”(《辞源》)。季札初封于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后加封于州来,封地即今安徽寿县,称“延州来季子”,季札于是成为淮南历史亦即安徽历史上第一位留有姓名的地方主官,为淮南以至安徽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厚重一笔。 

图片《吴郡名贤图》中的季札画像。

季札让国何止三次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季札三让”国君之位是春秋历史上的著名典故。 

吴国具有“让国”祖风,开国之君泰伯、仲雍是周太王之子和周文王伯父。周太王准备传位幼子季历,泰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以避季历”,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建立吴国,建都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此即吴国历史上的“前三让”。寿梦是吴国第19任国君,公元前585年即位之后开始称王,吴国从此迅速崛起。寿梦生有四子,依次是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季札最贤,寿梦生前就想传位季札,但是被季札拒绝。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临终前让长子诸樊摄政,并留下“兄终弟及”的遗命。诸樊治丧已毕,让位季札,季札以“有国,非吾节”的理由辞谢,诸樊强行要季札继位,季札以弃家室而逃亡来表明态度。 

后来诸樊在吴楚战争中战死,次兄余祭又请季札即位,季札再次拒绝,余祭无奈,即位后将季札封于延陵。余祭去世后,余昧又让季札为君,季札仍然拒绝,于是余昧又加封季札于州来。州来最早是淮夷方国,其都邑深埋于战国寿春城遗址之下。余昧加封季札时,州来已被吴国占领40多年。此即“季札三让”的完整过程,相对于泰伯、仲雍的前三让,这是吴国历史上的“后三让”。明代诗人岑徵在季札庙凭吊时曾用此典故作诗:“三让依然有祖风,金阊俎豆万年同。虎丘山上吴光冢,衰草离离一望中。” 

诗中的“吴光”即吴王阖闾,这又引出季札让国的后续故事。公元前527年,吴王余昧去世前,“欲授弟季札”,季札第四次辞让“逃去”,于是余昧长子姬僚即位。公元前515年,吴王诸樊长子姬光(即阖闾)以刺客刺杀吴王僚,又“致国乎季子”,请季札即位。这下季札更找到推辞的理由,他说,“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意思是,你弑杀了我的国君,我再接受你的王位,不就等同于我们两人结伙发动了篡逆政变吗?于是季札在吴王姬僚的坟前痛哭一番之后,承认了阖闾对吴国的统治,以自身的影响力保持了吴国的政局稳定。由此可见,季札让国的次数累计达到五次之多。 

重情信诺的外交家 

季札加封州来之后,州来之地归属变化频繁。公元前538 年,楚灵王向吴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州来重新归楚。公元前529 年,吴国乘楚国内乱,又“灭州来”,州来再度归吴。公元前523 年,楚平王再度夺回州来。仅过4 年,州来于公元前519 年被吴国永久占领。 

州来的归属变化虽然无常,但季札的“州来季子”或“延州来季子”的封号始终未变。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5 年,吴王姬僚打算伐楚,还“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公元前493 年,吴王夫差协助蔡国迁都州来并改名下蔡,说明州来已不再是季札封地,但季札“延州来季子”的名号继续保留,《左传》还有公元前485 年“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的记载,这时的季札已经是年逾九旬的耄耋老人了。 

次年季札去世,至此,他顶着“州来季子”的名号虽有59年,但吴国实际占有州来并由季札担任州来最高主官的时间不会超过37年。季札封在州来并未留下什么政绩,反而作为吴国的外交官出访过许多国家,会见过齐国晏婴、鲁国叔孙穆子、卫国蘧伯玉、郑国子产、晋国叔向等闻名当时的政治家,互相之间分析政治,传播礼乐,评价诗书,讨论学问。著名的“季札挂剑”故事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季札出访晋国的途中路过徐国,顺便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君观赏季札佩带的宝剑,嘴上没说什么,但脸上透露出羡慕的表情。剑代表了外交官的身份和威仪,只有佩带宝剑才能完成出访任务,季札在心里默许,待完成出访任务返程时,一定要将宝剑赠送给徐君。谁知道季札出访返回再过徐国,徐君已经故去,于是季札将宝剑赠送给徐国新君。新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宝剑。”于是季札赶到已故徐君的坟墓,隆重祭奠后,将宝剑挂在坟墓边的树上而离去。徐国人因此赞美季札,专门作歌赞颂:“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图片江苏丹阳市季子庙(选自镇江市人民政府网站)。

闳览博物的君子 

司马迁盛赞季札是“见微而知清浊”的“闳览博物君子”,于是“见微知著”和“闳览博物”两个成语诞生。“闳览博物”的意思是博览群书,见识广博,能够辨别各种事物,直接因司马迁评价季札而诞生。“见微知著”则有个演化过程。东汉史学家袁康在《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最先使用这个成语,“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但见微知著的“发明权”却不在袁康,其前身有多种变异形态:如春秋范蠡《范子·计然传》说,计然“博学无所不通……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如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说,“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而司马迁的“见微而知清浊”也是见微知著的前身形态之一。 

孔子要比季札小20多岁,两人曾有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据《礼记·檀弓下》记载,季札出使齐国返程途中,长子不幸去世,乃就地安葬于今济南市与泰安市之间。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通晓礼法的人”,于是立即率领弟子们前往观摩季札安葬长子的葬制礼仪。葬礼非常简朴,规定动作结束之后,季札就匆匆回国。事后,孔子一些弟子认为季札葬子的礼仪过于草率行事,孔子则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延陵季子的做法,是完全合乎周礼的啊!” 

根据季札的行动和孔子的评价,说明两人对待同一件事是心有灵犀。在《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一书中,作者徐敏直称季札是“春秋时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将之与孔子并称为“南季北孔”。季札还是位音乐家,他奉命出使鲁国,观赏了周代诗歌和乐舞,边听边加以分析,借此评论东周王室和列国诸侯的盛衰大势。《吴太伯世家》大量记载了季札评价《诗经》和有关乐舞的四字词语,如勤而不怨、忧而不困、思而不惧、乐而不淫、怨而不言、直而不倨、勤而不德……这种“A而不B”结构的四字句大多属于成语,其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愁)、乐而不荒、施而不费等,直接就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的《汉语成语大全》之中。 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