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如梅般的女人,既有梅的香气也有梅的傲骨;
她是抗日烽火中的战地记者,见证了一代飞虎传奇;
她是走上美国政坛的第一位华裔女性,被誉为“传奇钢铁蝴蝶”;
她是全美7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被美国8位总统委以重任;
她是美国各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是中美破冰外交家;
她是中国几任领导人的座上宾,邓小平夸她“全世界也只有一个她”。
她,就是陈香梅。
陈香梅1925年6月23日出生于北平的名门世家,家中六个姐妹,她排行老二。父亲陈应荣是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母亲廖香词曾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学习音乐和绘画,会说六门外语。
陈香梅与众姐妹合影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随全家流亡到香港,因资金短缺,过得极度困苦,而她母亲的病逝,更是给了这个家庭沉重一击。
母亲廖香词病逝时年仅45岁,但她的观念和睿智,却影响了女儿陈香梅的一生。
有一次小香梅在母亲面前说了一句穷酸表兄的坏话,没想到母亲严厉地说:“淑女应该宅心仁厚。一个人的出处和成就都是次要的,要紧的是能把握人生的真义。”
少女时代的陈香梅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军占领,她的父亲又远在美国任职,最有见解的她意识到香港不宜久留,以和她年纪毫不相称的勇气,带着妹妹们离开香港,开始逃亡之旅。
跋涉几千里,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经澳门、广州最后辗转到了昆明。
将妹妹们安顿好以后,在美国的父亲联系上了她们,要姐妹六人都去美国学习,只有她果断地拒绝了,她怀有着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她说:“我不能在祖国受难时离开,我要工作,要尽我对祖国的责任。”
她先是入读岭南大学,后因才学出众,19岁就被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聘用,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位战地女记者。
因为这份工作,她遇到了此生挚爱。
“飞虎将军”——陈纳德
陈纳德是威震长空的美国空军指挥官。
二战期间,陈纳德组建并带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飞越艰险的“驼峰航线”,与中国军民一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写下了一段美中并肩作战、民众互助互爱的历史。
他们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有一次,陈香梅被派去出席记者招待会,但青涩而紧张的陈香梅,在记者招待会上并没有机会向陈纳德提出问题。就在她转身将要离开会场的时候,陈纳德却主动叫住她,寒暄了起来。
原来陈香梅的姐姐陈静宜,正在十四航空队当飞行护理,而她们的父亲陈应荣时任中国驻美外交官,与陈纳德将军是故交,飞虎队员到中国的签证也都是他协助办理的。
那年陈香梅才19岁,而陈纳德已经51岁了。
随后的几次访谈,让她离陈纳德本人越来越近,两人从职业的关系发展出私人的友谊。
陈香梅回忆说:“这是我们心灵相融、默契的开始,这种默契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结束。”
在黑暗的岁月中,那些喷着鲨鱼嘴的飞机,给中国人带来了无尽的幻想与希望,陈纳德带领的飞虎队功不可没。
1945年的夏天,胜利近在咫尺,蒋介石授予陈纳德中国最高勋章,他成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
陈纳德和他背后的飞虎战机
陈纳德离开之时,陈香梅赶来和他道别,他们互相望着对方,手紧紧握在一起,迟迟不肯分开。
他突然抱住了她,然后弯下腰,深情地吻着她。
她虽然不知所措,却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幸福,一切水到渠成。
她清晰地听见了他那坚定的话语:“我会回来的!”
陈香梅与陈纳德将军十分恩爱,伉俪情深
那个年代,嫁给外国人会饱受非议,更何况,陈纳德比她大了整整32岁!
在当时来说,这段大胆的异国忘年恋,是世俗所不能够容忍的,可她毕竟不是寻常女子,面对真爱竟毫不怯懦。
结婚时,陈香梅身穿上海“绿屋夫人”所制婚纱,陈纳德则着军装
从1944年相识到1947年12月底,他们的这段感情才终于得到了亲人的祝福。
他们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她披上了白色的婚纱,他穿上了美国空军中将的军服,在1000朵白菊花的花架下,互相承诺终生相守。
他用缴获的日本军刀切开大蛋糕,宾客们纷纷举杯祝贺。
克服重重困难后,一对佳人终成眷属。
美国杂志专门为其拍摄了一组照片
这场婚礼是当年最具轰动性的大新闻,中美各大主流报纸都报道了此事,还刊登了两个人深情拥吻的照片。
婚后的陈纳德夫妇,恩爱得像一个人似的。
1949年2月8日和1950年3月10日,分别诞生两个女儿。
遗憾的是,他们的爱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注定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差32年,就意味着,她不得不面对先和他说再见的那一天。
1958年7月27日,陈纳德因癌症离开人间,享年67岁。
在极度的悲痛中,她写了一首《雪》,作为对丈夫陈纳德的祭礼:
有一个人,和我度过许多个冬天;
有一个人,和我度过许多个雪天。
冬天去了又来,
雪天来了又去,
可是那个人一去不回。
一去不回!
那个人和我,
我和那个人,
我们度过多个冬天,
多个雪天。
雪后会有阳光,
冬后会有春天,
但那遥远的昨日,
埋葬在雪天。
埋葬在春天,
到如今再没有踪影,
也没有回声。
那年陈香梅才33岁,还带着一双未满10岁的女儿。
为了维持生计,她到处找工作。
1959年,她开始在乔治城大学,主持机器翻译的研究,白天工作,晚上教中文和读书。
在很忙碌的情况下,她竟然还完成了一本《中英文简繁字字典》,于1961年出版。
这是第一本介绍简体字的中英文字典,之后被美国各大学采用多年。
身在异乡的单亲妈妈,她的风姿丝毫不减,随着岁月的沉淀,竟然变得更加美丽动人。陈纳德去世后还不到一年,就有好几个人向她求婚。
那些人对她说:“安娜,你一个女人住在华盛顿,怎么应付得了?让我来照顾你吧。”
而她却总是笑着回应:“我要葬在阿灵顿军人公墓,陈纳德将军的身旁,不能改名换姓。”
她此生不愿再嫁,她爱的,只有将军一人,她常说:“飞虎,就是勇敢、勇猛、胆大、担当。”
一个女人遇到了这样一个男人,她就定格了。
她时常怀念自己的丈夫,在情感无处宣泄之时,她就把自己与陈纳德的爱恋写成了书。
《一千个春天》在纽约出版后大热,一年之内就销了20版。
这本书还成为了1962年《纽约时报》,书评上的十大畅销书之一。
她总是怀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在随波逐流的时代,她选择逆流而上,保持自我的精神自由和心智独立。
她曾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曾勇敢地在陌生国度重新出发,而这一次,她勇敢地进军政界和商界。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她的虚心和傲骨,最终大获成功,成为了撼动世界的力量!
1963年,她成为第一位进入白宫的华裔。
1964年,她开始进入华人参政的主流社会。
1970年,她成为美国航空公司第一位女副总裁,并加入美国大银行,成为第一位亚裔董事。
1972年,她被选为全美7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从肯尼迪到克林顿,美国先后8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她参与并见证了众多重大的历史时刻。
而她在美国获得荣誉和地位之时,她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的女儿。
她不止一次地说过:“不管我手中持有何国的护照,血管里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
她在白宫里“穿旗袍讲中文”,她的名言就是:只要中国人能扬眉吐气,我心愿已足。
1980年,她作为里根的亲善大使访问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邓小平将她安排在第一贵宾席,位在美国参议员史蒂文斯之前。
邓小平风趣地说:“陈香梅坐第一,史蒂文斯先生坐第二,因为参议员在美国有一百个,而陈香梅,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她一直关心着两岸的发展,是她最早向台湾当政的蒋经国,提出开放两岸探亲问题。短短几个月,就促成并通过了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规定。
1989年初,她组织台湾工商界人士赴大陆考察,在西方国家想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之时,她毅然率领了一个庞大的台湾工商界投资考察团抵达北京,此举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之后不到半年,台湾当局就正式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商务活动。
她为中国做的还远不止这些,她还十分关心中国教育问题,她认为教育是立国强民之本:
“有好校长就有好教师,有好教师就有好学生,有好学生就有好公民,有好公民就有好社会,有好社会就有好国家,有好国家就有和谐幸福生活。”
早在1984年,陈香梅就开始在中国大陆设立专项教育基金,支持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的教师和优秀学生。
她先后出巨资,奖励中国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20多年来,她多方奔走筹集资金,设立了“陈香梅优秀校长奖”“陈香梅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共奖励支持了670余位在边缘贫困地区工作的一线乡村教师。
1999年,她启动了“香梅千校工程”,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2010年,85岁高龄的陈香梅,成立了“陈香梅公益基金会”,她希望基金会能支持那些能够快速回馈社会的项目。
她总是强调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最怕的是沉淀,如果不能被循环出来的话,就没有意义了。”
几十年来,她一直是中国几届领导人的座上宾。
2015年9月2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胜利的国际友人颁发纪念奖章,90岁的陈香梅获此殊荣。
在为中国教育尽心尽力的同时,她百忙中拿起笔,写下岁月沧桑。她已经著有《往事知多少》《留云借月》《一千个春天》《陈香梅的散文与诗》等中英文著作40余部。
她还抽时间给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等写专栏,她说:“我这支笔从来没有生过锈,我对世界始终充满关怀。”
到了92岁高龄,她依然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永远不会退休。”
然而就在3月30日,陈香梅在华盛顿家中去世,享年94岁,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我们今天追忆陈香梅,
既点赞她对中美两国的付出与贡献,
赞赏她对爱情与事业的执着,
更感动于人之为人,
在历史变化与个人机遇中
表现出来的坚强、智慧、胆识、毅力。
陈香梅所经历过的那些战乱和分离的岁月,
终会离我们日趋遥远,
但她的名字和那些传奇的故事,
会永远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