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学习是对立的?县中学生的劳动教育突围

全文1537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县中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令人担忧,许多学生几乎没有过农田劳作的经历。

02由于家长对学习成绩的重视,劳动价值在学校教育中被排除。

03然而,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推出一系列重磅文件。

04为扭转劳动与学习对立的意识,教师可在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劳动、学会劳动并热爱劳动。

05学校开展劳动实践周,让学生走进田野,体验农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大家知道现在田里种的农作物是什么吗?”

“油菜?”一位同学迟疑地回答,其余同学绞尽脑汁,却给不出答案。

这段对话发生在今年10月初的一堂高中语文课上,单元主题是“劳动”。教科书选取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各行业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选用《芣苢》《插秧歌》等歌咏劳动美好与欢乐的诗歌,希望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了解现在孩子们对乡间劳作的认知情况,在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有提前设想大部分孩子不了解,但课堂回答的真实情况还是让我感到震惊。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中,原先学校旁空地上种着农作物,这几年因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高楼代替了自然风景。从教室望去,学生只能看见人造的绿化景观。

课后,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虽然班上70%的学生来自农村,但他们却几乎不曾有过到农田劳作的经历。随着学业的增加,很多学生家长选择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房子,以求给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从“家——学校——家”的单一路线中,学生几乎没有看见农作物的机会。即便假期里学生跟随父母回到老家,学生的首要任务也被安排为“读书、写作业”。林小英在《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一书中对县中教育现状进行全方位的田野调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所描绘的现状和我所观察到的几乎一致:虽然从上到下一直在推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但“分数至上,成绩至上”的观念却根深蒂固地长在县中教育的骨子里。多数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中提及的“素质”“才华”等本应包罗万象的词汇的理解仍然统统指向了“学习成绩”,因而许多县域中学也始终将成绩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抓手。“劳动的价值”也就这样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劳动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国家层面来看,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正式确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重磅文件的陆续推出,充分彰显出党中央着力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定决心与系统谋划。

面对县中教育的真实景象,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除了课堂上劳动教育的渗透,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正视劳动、学会劳动并热爱劳动。

从小处着手,班级卫生、校园环境的维护,每一位同学应当承担起应尽的劳动义务。一次班委竞选中,我班劳动委员一职迟迟没有学生主动申报,最后只能由老师直接任命。一个月后,劳动委员将辞职信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老师,这段时间以来,值日生经常忘记班级卫生打扫,为了不让班级扣分,我每次都是自己一个人做。时间久了,我觉得太耽误自己的学习了。将“劳动”与“学习”放置在对立面,已经成为很多同学的潜在意识。为了扭转这样的意识,我主动为班级申请了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每周一,我们班的八个小组同学分别担任全校的校门口服务岗、食堂餐后卫生整理岗、自行车摆放岗等,在全校师生一声声“同学,你真棒!”“同学,谢谢你!”的赞美中,我看到了学生们劳动后脸上洋溢的笑容。

为了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我校开展了劳动实践周。为期7天的校外劳动实践周里,所有学生走进田野,知农事、体农情、会农活。同学们戴起手套,拿着镰刀、剪刀、扫帚,学着除杂草、剪枯枝,在秋天栽种幼苗,在河边织网捕鱼、采摘菱角。

劳动教育,不止于劳力,更在于劳心。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后,一位同学和我说:“老师,我现在好像能读懂《插秧歌》里,农民为抢农时而一家人分工劳作,虽身体疲惫辛劳但内心充实幸福,此刻我能真正理解了。”有家长本担心高中课程会因为一周的劳动实践而耽误,却在孩子们辛勤劳作的照片剪影中感受到了孩子内在的成长。

县中学生的劳动教育突围,我们正走在向前的路上……

(作者为江苏南通某中学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嘉懿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