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勃 | 打通民意直通大城市治理的渠道

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城市主人,就必须切实参与城市关键决策和执行的全流程。五年来,上海着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将民主编织进超大城市治理的全流程,积极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最佳实践地”。

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平台

超大城市事务繁杂,单一或局部的参与方式难以确保民主治理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上海十分重视人民建议工作制度的体系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建设。通过1100个人民建议征集点,收集群众意见,为市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便捷渠道。人民建议征集的工作机制,强化民众参与的问题导向,将抽象的民意具象化和落实到一个个“金点子”之上,不仅增强了市民参与城市决策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也有效提升政府回应群众诉求的敏锐性和聚焦度,继而提高政策的适应性和执行效果,真正实现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

为了更好地回应市民反映的利益诉求,及时发现与处置各类问题,上海市十分重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建立总客服,实现“有诉必应、接诉即办”的高效处理机制,将“解决一件事”扩展到“解决一类事”,满足更多市民的实际需求。热线每年受理900多万件市民诉求,五年累计解决4000多万个问题,极大提升了政府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一站式”的高效运转体系,将热线传递的每一个市民诉求,迅速转化为决策方案和治理行动,快速反馈和有效改进,也增强了市民对政府公共治理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基层协商民主使市民不仅能顺畅“参与”,还能有效影响“决策”,有效助推一批符合市民需求的民生实事工程落地。在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中,上海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协商民主机制的存量优势,运用听证会、议事会、协调会的“三会”制度优势,用民主决策的方式,确保将最好的资源精准用于服务民众。居民通过听证会、议事会、协调会等方式出谋划策,协调聚集资源,躬身入局参与破解难题,显著提升主人翁意识;而基层协商民主也是积聚民间智慧的最佳方式,有助于为城市复杂性难题提出高效、实用、精准且富有韧性的解决方案。协商民主有效汇总群众需求,保障公共资源向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精准投送,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上海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表明,好的民主一定是广泛、真实和管用的民主。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进程中,上海要继续坚持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将民主蓝图化为实际场景,从多点创新到全面开花。

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场双向奔赴。既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又要有自下而上源源不断的参与动能;既要有执政党坚强的领导和推动力,同时也要有来自基层丰富实践的有力支撑;既要保持政治上的正确方向,符合民主政治的科学规律,同时也离不开基层原汁原味的创新和社会的原生智慧。

其次,效能性和建构性的结合。向人民问计与问需,提高有效应对和破解问题的能力,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治理效能。民主机制不仅能够打通关节,弥补缝隙,破解难题,在城市政治生态中还具备重要的建构性功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破”与“立”的统一,应避免将民主机制片面化和工具化,将其破解功能与建构塑造功能融为一体。

第三,外在助推和内生驱动的合力。当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外在推动是显而易见的,党建引领下的制度赋能,多领域工作创新的机制赋能,以及科技手段的技术赋能,都将民主成长推上快车道。同时,民主是每个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还需要有来源于基层、植根于社会的强劲发动机。当前,民主参与的效能是增强内生动能的关键,应建立一个包含定期和动态评估的多层次评估机制,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包括数据分析、案例研究、民意调查等,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效能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第四,制度与文化的相互交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建设,需要民主文化的土壤。制度是民主治理内涵的外在形态,而文化则是滋养民主机制的生命源。全过程人民民主可持续创新发展,需要抓紧文化建设。成熟的民主文化基础,应当是权利意识与公民责任的统一,利益意识觉醒与利他奉献精神的统一,直面问题的批评精神与理性共情能力的统一,自我认同与共同体意识的统一。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城市的政治基石,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利器。只有把民主充分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之中,才能形成民主参与、治理提升与公众支持三个环节相互强化的良性闭环,真正达到人民城市“四个人人”的理想境界。

图片

  作者:

文:彭勃(上海交通大学)编辑:于颖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