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开始集体生活时,与小伙伴之间总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冲突,这是在所难免的。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有些家长会直接出手干预解决。但实际上,这也是孩子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的机会。
有时候,在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的事情,家长不妨也放手交给孩子去处理,更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童童妈妈:
我家童童一直都是跟附近的几位小朋友一起玩,幼儿园也上一个班,可以说是她们自己的小姐妹团。
但蕞近,她们这姐妹团闹了别扭,起因是童童有了一辆新的滑板车,她的好朋友们都想骑,其中一位小朋友一直霸着滑板车不愿给其他小朋友玩,小朋友们很生气,让童童去把车子拿过来。
童童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而那个小朋友的家长怎么劝都没用,甚至那个小朋友还去推了其他人,于是小朋友的家长就粗暴吼了孩子,小朋友们便哭成一片,家长们便带着各自孩子散了。
当时我觉得挺尴尬的,童童也明显觉得很不开心,后来我听童童说她的好朋友们蕞近都不爱跟她玩了,玩玩具的时候都不怎么带她了。
这让童童很伤心,在幼儿园也觉得没以前那么开心,渐渐地不怎么爱去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毕竟因为这样对大人来说只算是小事的事情去找对方的家长我心里也有点不好意思,但也不忍心看女儿与好朋友僵着。并且,我也担心女儿会因为这件事情在人际关系上受挫,影响她的人际交往。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解读: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同伴交往确实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儿童不再把成人当作惟一依靠的对象,而是主动寻求建立同伴关系,对同伴的依恋强度增加,与同伴的交往也比以前更密切、频繁和持久。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孩子的世界不再是局限在家庭、爸爸妈妈的身边;踏入学校,进入集体,他们的小世界也在一步步地延伸扩大,家庭外部的事情在逐渐丰富着孩子的世界,同伴关系便是其中之一,并且影响力不容小觑。
心理学上也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既能满足孩子许多的成长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一方面,在同伴关系中,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同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得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逐步去调整自己的人际行为。
另一方面,在同伴关系中受挫,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情感情绪,影响着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信心。
所以,如何陪伴孩子渡过这一阶段的成长,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
有的家长会出现过度干涉的情况:觉得孩子不合群、觉得孩子太被动、觉得孩子被欺负了……
各种担忧下让家长不自觉地想要替孩子解决问题,但却忘记了这是孩子的成长课题,让孩子错失了独立处理人际关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家长不过多干涉,既是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但也并非漠视不管,而是在其中当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独立解决同伴矛盾。
如何当好这个引导者呢?
首先,父母要学会做耐心的倾听者。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除了听孩子说清事情的原委外,关注孩子的情绪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发生什么事情有时并不重要,而是自己心里的委屈伤心才是需要被看到的。
这时候,家长与其当一个裁判,不如先去与孩子共情,接纳孩子的情绪。
比如这样回应孩子“今天你跟好朋友发生的这件事情,我能感受到你心里很难受”、“你是不是觉得很害怕,担心会被批评”;
或者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鼓励的微笑,让孩子感到安全,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这样的过程其实便是心理学中讲的父母“容器”的运作过程,当孩子遇到自己不知该如何处理,有时自己的都难以察觉的情绪情感时,父母能够很好地接住这部分,并且经过自己的加工,再将其转化为孩子能够接纳的部分并传递给孩子。
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形成自己的“内在工作模式”,慢慢地学会了情绪管理,合理表达和疏通自己的情绪。
其次,在孩子情绪舒缓下来后,家长便可以给予一些恰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厘清问题所在。
如教导孩子换位思考,去理解对方的行为,让孩子一步步将矛盾分析清楚,再引导做下一步的打算,让孩子掌握解决同伴矛盾的技巧。
这样的教导,才能让孩子在下一次遇到冲突有能力、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也切实提高了孩子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掌握积极的解决策略。
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孩子锻炼了自己,逐渐成长,父母能做的便是陪伴孩子渡过难关,也见证孩子一步一脚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