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白果街道石板河村,深藏大山,峭壁林立,原生态景观却如同世外桃源。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交通闭塞、水电不通,直到九十年代末,石板河人激发凿壁开路的愚公精神,在川沟悬岩上硬生生凿出一条挂壁公路,连通了与外界的距离。这条挂壁公路,成了网红打卡地,石板河村成了自驾游的避暑胜地。
遥看石板河村挂壁公路。刘虹艳摄
山那边的村落
石板河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明末清初,唐明昌爷爷辈的两代秀才,带动村里人识文断字,让知识在想走出大山的人心中生根。那时没有学校,孩子们在先生家读书。
村庄闭塞,出山买卖物资靠人背马驮,翻山越峡谷,道路艰险。尽管如此,却有人不断搬到石板河村来。黄姓人家因躲避战乱而从赫章县罗州乡铜厂搬来,刘姓人家因认识村里秀才从赫章县七家湾跋涉而来……他们认定这里是世外桃源,可以躲避外界的战乱,这里的灵山秀水也可以滋养人才。
石板河村织女湾瀑布。谢永奇摄
站在石板河山间,清风拂面。在大山环绕的石板河村周家坡,一棵亮叶桦主干顶端干枯残损,侧枝却生机勃勃,古树至今已220余年,要3人才能合抱,成了村里人们呵护的“活文物”,穿越时空的它,是石板河村的历史见证。赫章县林业局2022年已挂牌保护。在周家坡,还有始建于民国中期的山神庙,1984年由唐明昌等人组织重建为瓦房,椽木至今保存,2007年改建为钢混结构的小平房。
村庄里的原生态景观如世外桃源。忘川古桥与挂壁公路相守相望,上百年的拱桥石头上长满青苔,诉说着石板河人世世代代用脚步丈量大山的故事。桥面泥路时有牛蹄印,护河员维护着河道卫生,这里常有人们前来露营。川沟峡谷、织女湾瀑布、双龙滩、清泉、古树、天窗等构成了石板河的美丽画卷,还有蜡染、刺绣、苗寨风情、山王庙、秀才故事等文化元素,让游客流连忘返。
石板河村天窗山。谢永奇摄
石板河村苗族文化世代传承。苗寨组的张成光传承着蜡染技艺,他家的缝纫机旁堆满了制作好的裙子和衣服。曾经寨子里每家都种板蓝根,用于制作蓝靛泥。制作染料时,把板蓝根割来放在水桶里泡10来天后,捞出残渣,加入石灰水、白酒、青蒿枝条烧制的灰等,搅拌均匀,就制成了蓝靛泥,然后把用黄蜡画好直线、曲线、圆形等图案的裙子浸入蓝靛泥的水桶10余分钟,提起晾晒上色,晒干水汽后,又放入蓝靛泥浸泡10余分钟,又提起晾晒。一条裙子每天反复浸泡晾晒六七次,一个星期之内每天坚持,最后全部上色完成后,晒干了再煮热,把蜡去除,这样才完成一条裙子的蜡染。
“时间和工序成本很高,一条裙子制作好后,一般售价500元左右。一年收入有3万元左右。”张成光说,他的妻子罗德妹能做手工苗绣,“她制作的苗绣衣服精美,但是手工绣太慢,成本也高。现在人们都倾向购买机绣的衣服。”
2020年9月,石板河村被命名为第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凿出史诗的村庄
来到挂壁公路,看到岩壁上那些凿出来的印记,不禁感叹人民群众的力量。这可是一个村庄的史诗啊,石板河人自己凿出来的史诗。
挂壁公路是石板河村的标志性景观,它是全村2000余名各族同胞用近3年时间凿出的。出山路长约7公里,其中470米在川沟峭壁上,这条公路连通了村庄与外界。
石板河村挂壁公路修建前村民出山常行走的川沟桥。谢永奇摄
修路过程中,有许多感人故事。
殷开举为救他人牺牲,他的妻子史洪情忍着悲痛,系着腰绳吊上悬崖继续修路,成了妇女们的榜样。唐兴方、殷开顺受伤后,他们的妻子也相继加入。杨文光右眼被炸瞎仍回到工地。工程分3路段进行,攻坚阶段凌晨挂马灯凿石壁,场面震撼人心。
路修通的那天,全村人站满了峭壁上高高低低的“毛路”,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从挂壁公路那头开过来。这是石板河村历史上第一次开进一辆车。
2014年,石板河村挂壁公路纳入硬化路工程计划,两年后变成了宽约4.5米的水泥路。通电、通水、改厕等建设让村民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如今,石板河村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2020年整村脱贫出列,村“两委”依托挂壁公路等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很多外省游客和周边城市的人前来打卡、观光,文人墨客也来书写这里的奋斗篇章。这里距大韭菜坪和二台坡阿西里西大草原仅2公里,山地穿越赛也把这条路规划为赛道之一。村民开起了农家乐,致富能手发展魔芋种植、牛羊鱼养殖等产业。
石板河村双龙滩。谢永奇摄
石板河村人有了出山路,外出的人越来越多,石板河村成了他们的乡愁。如今,他们开车回家成了新潮。据2024年6月份不完全统计,全村有小汽车95辆、摩托车86辆、电动车13辆、三轮车83辆、挖掘机1台、大型运输车1辆。
车来车往的石板河村,把村外的人吸引来观光旅游,也把石板河人的梦想带飞。2024年,全村有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大专及本科生63人。石板河人有的在省内创办私立学校,有的外出在深圳有关国企就业,在浙江、江苏创立公司,接收国外订单等,他们把石板河人的梦想带到世界各地,把大山里的奋斗史刻在骨子里。
石板河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既保留了原生态之美,又实现了经济发展,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文/图 舒荣、刘虹艳、谢永奇、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