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季为民 王惠容

发表于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4年05期




摘 要

[目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重要部署,聚焦文化强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两者的关系,剖析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作用,进而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

[结果/结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动力。二者相互促进、互动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推动文化消费升级,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




基 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项目“‘两个结合’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价值”(项目编号:ZKJC2407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引 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是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强调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和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随着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并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创新也会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形态,由新型文化劳动力、新型文化劳动对象、新型文化劳动工具及新型文化基础设施组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新质生产力融汇了被社会广泛接受形成共识的先进思想、观念、价值观,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进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可以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之间存在着紧密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1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这一改革过程有助于打破原有的体制束缚,激发文化创造创新活力,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明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定位。清晰界定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边界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生产效率和效益: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事关国家文化安全、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部分划归文化事业,由政府统一管理;而将属于商品经济范畴、以娱乐和消遣为主、可以进行产业经营的部分划归文化产业,推向市场。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还要着力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平台空间。这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2.2 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动力

……


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等。这些创新活动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这些都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文化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2.3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互动发展

……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打破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动力。这也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有助于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文化领域不断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随着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对体制机制改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这种需求将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以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在这种良性互动发展的推动下,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将不断涌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推动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


3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和作用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3.1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打破束缚文化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文化领域提供更加宽松和有利的发展环境。这种环境的改善将直接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促进文化行业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探索和追求,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和文化业态的多样化发展。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文化领域的创新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为其他领域的创新提供灵感和支撑。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有助于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在社会更大范围内呈现出敢为人先的风貌。当越来越多的人对自身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时,这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推动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涌现更多的创新产品。创新发展和文化自信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3.2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文化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文化、经济领域的系统性部署将不断提高发展效能,形成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发展的制度环境,带来文化产业发展质与效的提升。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将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互联网普及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成为趋势。与科技要素融合,不仅能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而且将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同时,改革还将加强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一系列积极政策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

……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将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推动形成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社会氛围,激励人才在思想品格、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层面不断进步。


中国文化产业不仅释放了人才的创造力,还培育了大量的文化创新人才,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年轻从业者数量增长迅速。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助于专业人才实践渠道的畅通、选拔和评价机制的优化,推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面向社会、直达基层、服务人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更多市场缺口和人才需求,将推动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改革教育体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4 推动文化消费升级

……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将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化消费升级,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文化深层次追求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成为主流化、大众化的消费活动,呼唤高质量、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提供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文化需求。这些文化产品兼具文化意涵与艺术价值,关注自我表达与精神追求,带来精准化、品质化的文化产品供给。由于新型文化业态的繁荣发展,各种文化要素的生产和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以网络直播、国潮经典等为代表的新形式彰显了时代个性和品位特征。


3.5 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的基础,通过加强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还意味着消费环境、社会理念、政策法规等在内的整体文化生态结构优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非遗藏品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走向大众,激发当地民众的深厚感情,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培育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是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的基础,有助于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和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不朽生命力,可以展现中国现代化故事及其精神力量,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


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推动文化消费升级,以及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策略和路径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探索创新具体的策略和实施路径。


4.1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文化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推动文化科技领域不断创新,才能升级和优化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大对文化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行业合作等方式,鼓励文化企业加强研发,推动文化企业和机构展开科技创新活动。这将有助于打通文化与科技的产业链条,完善新工艺、新技术等从研发到应用的通路,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要发挥新兴技术优势。数字时代的文化市场不只包含文化要素,还有数据、技术、信息、资本、人力等要素的有机融合。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内容创作、文化产品生产,以及传播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新兴技术资源的支持下,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达成有机共生,新兴文化业态得到培育和发展。


4.2 优化生产关系与市场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保障政府的公共文化产品供应,又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


要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的完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管理方面,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法规,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与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文化产业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市场监管机制,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保障生产、交换、分配各领域的规范发展。


在服务方面,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水平。同时,通过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支持小微企业,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要加强文化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文化创新成果展览、举办文化创新大赛、资助文化创新项目等措施支持文化工作者,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4.3 促进文化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携手共荣

……


文化不仅指代一种精神活动,也具有很强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文化深度融合模式是充分挖掘运用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多个旅游城市的经验表明,融合了当地文化要素的旅游产品具有高吸引力。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平台的文旅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多个行业的良性互动与共赢。


除此之外,还要探索文化与科技、教育、体育等产业碰撞的可能,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多样化,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共赢发展。


4.4 加强人才建设,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

……


文化人才是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可持续的文化人才队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要综合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等多个维度,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就业生态方面,通过开展同行交流活动、举办校企联动活动等举措,为文化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文化创新活动。发展环境方面,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体制建设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细分领域的人才专业化程度,从“识人、育人、用人、护人”等各环节全面抓起,做好文化人才的精准培育。例如,基层文化人才是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力量,重在连接群众文化需求;文化创意人才作为文化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则要突出洞察力和创造力。


4.5 强化文化保护与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要做好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要以机制创新和统一监管完善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例如,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通过设立文物保护中心、成立全省首家区县级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常态化专职文物保护巡查队,确保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对于当下文化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创作者的权益和利益分配机制。


要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方面,统筹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例如,开发数字文化资源库等数字化服务平台,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而且能让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传播到更广范围。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充分考虑地方文化基因,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文化建设格局。


4.6 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加强国际文化传播

……


当前,文化生产要素不再受限于自然地域或行政区划,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表现出跨域乃至跨国流动的特征。这要求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建设多渠道传播体系,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在互联网时代,要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播工作,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推进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发展。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充分运用移动传播平台,聚合要素之间、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势能。


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国际传播体系。通过国际赛事、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举办和参与,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依托主流媒体渠道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动更多元的主体参与文化传播工作,构建更有效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贡献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导遵循,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从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生产关系与市场机制、促进文化深度融合、加强人才建设、强化文化保护与创新,以及拓展文化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入手,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二者互动发展,将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细化、文化新质生产力全面培育发展、文化事业产业不断繁荣发展,也必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释从略,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季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图片

王惠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季为民,王惠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4,9(05):37-43.DOI: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