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前的今天,常州金坛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诞生了一位未来将震撼世界数学界的巨擘——华罗庚。他20岁发表论文轰动数学界,38岁被美国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并成长为誉满国际的数学巨匠,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人类历史上88位数学伟人之一,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人民的数学家”,重温华罗庚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秋风再起,为何常思念?
漫长岁月中,我们为什么始终对华罗庚念念不忘?
念其“勤勉”。华罗庚曾为中科大学子题词:“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这句话,此后数十次出现在他的发言、题词、演讲中。华罗庚也正是凭借“勤勉”,打破“贫穷”桎梏。逝世前半个月,华罗庚在回答记者时说:“我最大的希望,是工作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
念其“至真”。身患传染性疾病险些丧命、那间牛棚之上的吊脚楼、那双因左腿残疾穿了数十年的高低皮鞋等等,都见证了华罗庚和妻子吴筱元携手同行、相濡以沫的深厚情谊。2003年,吴筱元离开了人世,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华罗庚的雕像旁,这一刻,他们又聚在了一起。
念其“归来”。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刚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华罗庚毅然带着妻儿踏上归途,途中,他发表了著名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受其影响,此后,万千海外学子纷纷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华罗庚(站立者左二)在回国的轮船上 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信公众号
华山奇险,凭何立峰顶?
数学,人称科学的皇后。然而上个世纪,中国数学界缺乏独立的数学理论体系,虽有熊庆来、姜立夫等先驱破局,但与欧美的整体差距很大。华罗庚的出现,为我国数学事业搭建起了翻越高峰的天梯。
华罗庚在聚精会神工作 图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微信公众号
一己之力,破国外垄断。华罗庚仅用两年时间,就华林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等发表了18篇高水平论文,并提出了“华氏定理”。1940年,他发表了轰动全球的《堆垒素数论》,多年后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他开拓了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为中国在国际数学界“开宗立派”和“地位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生从教,领学海新风。华罗庚长年担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并着手筹建了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先后培养出“数学奇才”陈景润、中国第一批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万哲先等数学名家。他还创造性提出“一条龙教学法”、两阶段读书法等,为中国科学研究去除虚假浮夸、崇尚实事求是的学风改造一扫前霾。即使放到今日,他的诸多教学理念依然很是前卫并实用。
一心为国,推理论应用。1945年起,华罗庚由数论研究转型数学应用。面对当时国家内外交困形势,1960年起,他又突破性地将数学应用于国民经济,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毛泽东同志两次亲笔回信给华罗庚,称赞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华罗庚大力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图源:金坛区
星辰大海,如何至万里?
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由常州走出的数学巨匠,以华罗庚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已与故土的人文融合共生,成为我们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磅礴精神力量。
华罗庚回故乡金坛在母校作讲话 图源:金坛区
立心为本。面对“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征途新局,学习华罗庚等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初衷、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聚焦制约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不断攻克发展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推动常州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力行为要。学习华罗庚“行胜于言”的科学家精神,将理论积极应用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与经济产业巧妙链接。传承“薪火赓续”精神,久久为功,在新能源、合成生物等新经济赛道上持续发力,在更高层次、更高平台上展示常州城市新形象。
创新为魂。刻苦、创新,是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发展指导。常州城市的迭代更新、持续进步,也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常州人的刻苦与创新。新时期、新风口,无创新、不常州。要加快更多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的招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华罗庚纪念馆 图源:金坛区
华夏荣光、精神罗盘、长庚启明
75载人生
华罗庚将生命全部献给了祖国
114年后
我们要做的,绝不止于怀念
来源:常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