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2日讯 今年以来,潍坊峡山区将跨村联建作为破解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治理不优的关键一招,探索实施产业联建、资源联享、治理联动,着力推动区域发展融合、村庄治理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证。

“产业联建”赋能抱团发展。破除藩篱,发展产业联营。打破就村抓村路径依赖,成立2家强街公司,由强街公司负责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耕种模式、统一采购化肥农药、统一技术、统一价格、统一出售农产品、统一聘请第三方农事服务公司,经测算仅化肥一项,每吨即可降低成本800元,实现了成本更低、产量更高、服务更优三赢目标。整合资源,惠企强村富民。整合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由党组织牵头成立136家强村公司,因地制宜确定“土地流转+集体经营+农事托管”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形成抱团发展新局面,今年以来,在强村公司带动下全区新增土地流转3.26万亩、大田托管1.24万亩,辐射带动2.7万农户增收致富。产研结合,释放强大动能。成立“院地共建 人才兴村”乡村发展联盟,强化北大农研院与农村社区、乡村产业的深度链接。推动42个课题团队与32个农村社区构建利益共同体。共建生姜繁育、有机蔬菜等8个智慧农业场景,培育打造禄牌有机姜、丰年年蓝莓等10多个设施农业品牌。“资源联享”破解群众愁盼。完善基础设施。根据区党工委要求,依托主题党日,召开马扎议事会,收集群众意见,针对河、渠、沟、坑塘不联通导致的地表水调配不畅、农田灌溉不及时等问题,强化横向联动,由联村党组织统一实施农田水利连通工程,通过铺设管道、河道清障、清淤疏浚等措施,将甘棠河、鱼池河等13处自然水系进行彼此相连、相互贯通,构建起“引得进、排得出、蓄得住、可调控”的地表水网体系,有效满足农田灌溉及排水需求,为农田排涝灌溉、规模化种植提供坚实保障。盘活闲置资源。整合不同村庄资源要素,加快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内部流动,对村内闲置房屋、学校等沉睡资源进行摸排,制作需求清单主动对接在外人才,将“沉睡资源”变为“致富资本”。实施“微企兴村、共富工坊”行动,盘活村级空闲土地、停工遗弃厂房等闲置资源地块200余个,扶持中小微企业200余家,解决就业群体5000余人。共享活动阵地。积极共享文化资源,整合联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幸福食堂等阵地资源,联建村统一开展孝德文化进万家、爱满重阳、关爱儿童等活动30余次,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治理联动”打造和美乡村。深化网格治理“聚合力”。推深做实“织网扎根”行动,坚持联建村协同治理,以联建村为单位,划分221个微网格,立足连片治理,整合治理力量,将联建村党员打破原有隶属关系界限,组建1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围绕应急处理、人居环境、保水护水等常态化开展嵌入式服务,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健全治理平台“提效能”。在联建村设置矛盾调解室,建立联村党组织成员值班坐班制度,由联村党组织成员、离退村干部担任调解员,主动化解矛盾,热线数量和信访数量显著降低。联建党组织牵头,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等,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持续挖掘郑玄礼仪文化和獬豸法治文化内涵,打造“礼和驿站”“礼和议事”“礼和拉呱”等微阵地,推动实现“身边人管身边事”。推动服务下沉“送便利”。整合党建、民政等多种服务事项,在联建村党群服务站建设便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居民参保、惠民补贴申报等帮代办服务,助力打通政务服务从“窗口”到“村口”最后一米,累计开展帮代办服务200余次。闪电新闻记者 刘九省 通讯员 张汝飞 潍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