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紧张、焦虑、健忘
阿尔茨海默症让她判若两人
秦阿姨今年72岁,是医院的常客。她从七八年前起就开始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逢人就问自己今天气色是不是不好啊,左边的肚子是不是比右边的鼓啊,哪怕别人斩钉截铁地告诉她“一点都看不出来”,秦阿姨还是坚信自己身体各种不好,经常上医院东看西看,却也没找到什么毛病。
起初家里人不在意,可是秦阿姨的“身体毛病”却愈演愈烈,整日忧心忡忡开口闭口自己哪哪不好,不管别人说什么,秦阿姨翻来覆去就开始说自己的身体怎样怎样。
最近三四年,秦阿姨甚至多次要求去医院住院看病,一住进医院秦阿姨就舒坦了。医生说秦阿姨焦虑,可秦阿姨死活不愿去精神科看看。
几个月前,秦阿姨再一次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去当地医院主动要求住院。可是在住院期间秦阿姨居然说自己半边肚子里的内脏被挖空了,医生故意不给她吃饭,自己在医院里受了很多苦和委屈,一边说一边嘤嘤哭泣。
秦阿姨的女儿闻讯赶回老家,发现秦阿姨瘦了一圈,甚至有时认不出自己的女儿了。
终于,家人带着秦阿姨来到了浙大精中(杭州七院)的老年精神科门诊。
在医生的询问下,才发现原来一切早已有端倪。
早在几年前,秦阿姨与人聊天就特别喜欢说自己以前的事情,但多听几次就会发现,秦阿姨每次说的都是那几件事情,哪怕在同一次聊天中秦阿姨刚刚说完一件旧事情,过不了几分钟又开始重复同一件事情,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说过了。时间一长,家人只要听到秦阿姨开个头,就能背诵后面的内容了。
而且秦阿姨说话变得越来越啰嗦,还常常用“就是那个什么”来指代一些名称和事物。再后来以前换洗被子很勤快的秦阿姨居然不会叠床单被套了,打电话、接电话也不会了。慢慢的,儿子、女儿都不认识了。
经过一系列检查,秦阿姨最终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开始接受对症治疗。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
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是关键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种获得性的认知功能损害,是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逐渐发展的,足以妨碍个人日常生活,多在老年期起病,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每增加5岁患病率约增加1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D患者也在逐年增加。
AD 虽然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但一般病情在头2-4年记忆障碍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常包括如失眠、焦虑、恐惧、抑郁等,常被家人忽视或者认为是“正常老化”。等家属发现患者出现明显认知功能损害时常为时已晚,所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认知障碍的程度,可将AD分为:无症状的AD 临床前期、AD所致轻度认知损害期、AD所致痴呆期。不同病程阶段有不同的生物学标志物变化。从无症状的疾病特异性的核心生物标志物出现开始,可能持续15~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出现症状。目前可以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在活体检测到AD相关生物标志,可及早评估AD的发展变化,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最新的研究定义AD为一种生物学过程,通过生物标志物检测到AD神经病理学变化等同于诊断该疾病。
研究发现以下核心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AD的诊断依据:
1、淀粉样蛋白PET;
2、脑脊液Aβ 42/40、脑脊液p-tau 181/Aβ42、脑脊液t-tau/Aβ 42;
3、“准确”的血浆检测。
目前,淀粉样蛋白PET 和脑脊液相关检测已获批准用于诊断AD。尚无血浆检测试剂获监管机构批准用于诊断AD,但最新研究发现,一些血浆检测,特别是一些单独或组合使用的 p-tau217 检测,具有等同于获批脑脊液检测的准确性,值得未来展望。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些AD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是为了协助临床医生工作,而非取代临床的评估工作,且也应在临床医生的监督下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认知功能缺损症状、精神行为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认知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记忆减退(近记忆减退常为首发症状)、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内容空洞、重复、赘述、找词困难、造句能力减退等)、失认症(如不认识人、不认识路、不认识常见物品导致不会用钥匙开门、穿衣、梳头等)、失用症(如不会根据指令做动作、不能模仿动作)、执行功能障碍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下降。
精神行为症状包括早期的焦虑、抑郁,中晚期的幻觉妄想(主要表现为凭空视物、凭空闻语、无故猜疑东西被偷等)、人格改变(性格脾气改变)等。
神经系统症状和特征常出现在AD的晚期,表现为肢体变僵硬等。
如果你发现身边人出现上述症状,要高度警惕AD的可能,需尽快去精神专科门诊就诊,可借助如淀粉样蛋白PET、脑脊液、血液等检查来尽早明确诊断,延缓疾病的进展。
医生在线
赵黎君
老年精神一科
副主任中医师
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医生
互联网医院可在线咨询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老年精神一科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