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之观察苏57翼根弹舱的好机会,其内部细节和配套导弹依旧很神秘

由于总是抢不上票,而且酒店机票暴涨太贵,这次航展就不去了,不过2018年去过航展了,那次还遇到了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飞行员,还有歼20从头顶飞过打开弹舱,记忆犹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57的翼根弹舱采用三角形截面整流罩的形式,可以快速投放导弹并迅速关闭,避免增大飞机的雷达特征,翼根弹舱算是两个大型机腹弹舱的补充。早在2020年俄罗斯官方就发布了预生产型苏57从翼根弹舱发射短程空空导弹的视频,但是依旧看不到翼根弹舱具体动作细节。

图片

目前中美的隐形战机出现了两种从弹舱发射短程空空导弹的方式,F22是把发射轨道伸出舱外发射,需要全程保持舱门打开,内部机械结构是用两个摇臂把发射轨道向飞机侧前方推出;歼20则是把发射轨道旋转出舱,舱门可以关闭,这样在发射时不影响飞机的雷达隐形效果。歼20的设计明显比F22更高明,机械结构更简单。

图片
图片

目前已经出现了关于苏57翼根弹仓的疑似专利图纸,应该是类似于F-22的构型,但是从未有照片出现过。关于这个所谓的专利图纸也是真假难辨。

图片
图片

从尺寸来看,苏57的每个翼根弹舱可以携带一枚红外制导短程空空导弹,即最新研制的K-74M2,K代表导弹目前仍处于研制阶段,未来量产型号为R-74M2,准备彻底替代R-73这款不具备红外成像制导能力的老导弹以及半吊子的R-74M。目前全世界红外成像空空导弹层出不穷,已知的就有英国ASRAAM、美国AIM-9X、法国米卡IR、德国IRIS-T、我国PL-10、以色列怪蛇5、日本AAM-5、南非A-Darter,而俄罗斯在这方面好像是力不从心,应该是欠缺研制经费吧,给苏-57配老导弹不靠谱吧。

图片

其实R-73的换代产品在早在1980年代就出现了,其代号为“信号旗”K-30(产品300),具有全新的红外成像红外导引头以及目标识别和瞄准点选择功能,锁定距离是R-73的两倍以上。此外该弹还将配备推力更大的双脉冲固体推进剂发动机和推力矢量控制喷管,但这个导弹项目随着苏联解体胎死腹中。K-30的气动外形与德国IRIS-T/我国PL-10很像。

图片
图片
1997年的莫斯科航展上出现了所谓的K-74M模型。K-74M(产品750)是R-73的进一步改进型,用“脉冲”-90双波段红外导引头取代了R-73的“灯塔”导引头。“脉冲”-90导引头最大探测距离15-20公里,离轴锁定角度增加到+/-60°(R-73是+/-45°)。K-74M还引入了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在外观上除了导引头尺寸的细微变化之外基本与R-73相同。新的“脉冲”引导头与以前的“灯塔”一样都是由乌克兰基辅的阿森纳公司研制的,但是这还不算红外成像红外导引头。
图片

K-74M项目随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超过十年,在2009年再次以RVV-MD(近距空空导弹)出口型的面目出现。K-74M型导弹在2012年10月完成国家测试,正式进入俄罗斯空军服役,被命名为R-74M。这种导弹有两个型号: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的R-74MK(产品750K)和采用激光引信的R-74ML(产品750L),后者被作为RVV-MDL进行出口。但由于俄乌关系破裂,目前R-74M的生产因缺乏乌克兰“脉冲”导引头零部件处于停滞状态。而且R-74M的原始设计仍未超脱R-73的原始设计,西方国家的红外成像空空导弹都是全新设计。

图片

K-74M2(产品760)是为苏-57量身打造的近距弹,R-73和R-74M在在该机上只能挂于翼下挂架。为了满足翼根弹舱的紧凑内部尺寸,K-74M2导弹的横截面尺寸被缩小为320x320毫米。K-74M2将安装由俄罗斯亚佐夫AOMZ公司研制的新型“迦太基”-760导引头,取代乌克兰“脉冲”导引头,还要配备卡尔图科夫火星公司的516-1M型火箭发动机,具有更高的比冲量和更长燃烧时间。

K-74M2的惯导飞行控制系统具有中程校正无线电数据链,因此该弹可以实现发射后锁定,在飞行中段依靠惯导飞向目标,然后由红外引导头实施锁定,这算是个亮点。据俄媒报道K-74M2的性能相当于MBDA的ASRAAM和AIM-9X。根据现有资料判断,K-74M2导弹目前正在进行飞行测试,有报道称“迦太基”-760引导头仍在制造中,现有测试弹可能安装的仍是“脉冲”引导头。K-74M2导弹的照片从未公开过。而且即便“迦太基”-760也不是红外成像引导头,只能说俄罗斯在此方面与世界主流落后太多了,AIM-9X都快出好几个批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