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器官移植过程当中器官血流一分一秒都不中断。对大多数人的认知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由不得你不信。羊城晚报记者来到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探院第二站——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见证我国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前沿科技。
据记者了解,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中山一院研发出全球首台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Life-X),同时科研团队还成功开发出用于器官移植、器官教学、器官药筛、器官治疗等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新产品。
研发专家透露,如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这款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有望在2026年获得我国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解决器官缺血受损:首创全球器官“热移植”
按照传统惯例,器官移植时,把器官从供体上取下来,及时放在冰桶里冷藏保存。然而,器官血供中断所导致的缺血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医师赵强向记者介绍,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开发出全球首台无缺血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为离体多种器官创造接近生理条件的灌注压、温度、氧合及营养支持,这彻底破解了器官缺血的难题。
“2021年7月,中山一院宣布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这是何晓顺专家团队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继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赵强说,在肝、肾、心脏等器官移植过程中,保证了器官血流不中断,实现了从“冷移植”到“热移植”的技术迭代。而且移植的预后明显提升,比如将肝移植一年生存率提高了9.8%。“别小看9.8%,以往做肝移植,一年内死亡率约为10%,现在采用新技术,一年生存率大幅提高,器官移植不再是一个高风险的手术。”
据介绍,中山一院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教授于2019年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器官医学”概念,推动我国在器官层面研究和治疗疾病领域进入全球领先位置。目前,Life-X已经进入我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也入选了国家药监局重点项目。何晓顺透露,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有望在2026年获得我国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解决器官短缺:创新器官捐献设备拓展器官来源
Life-X解决了器官移植质量的问题,但是器官移植数量短缺依旧是全球移植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应用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进行器官移植在中山一院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手术方式。”赵强表示,但等待移植的病人众多如何拓展器官来源成为器官移植界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从无缺血器官灌注系统就很自然地延伸出器官捐献设备来。赵强解释,“脑死亡器官捐献被认为是理想的器官来源,是在捐献者脑死亡后心跳未停止之前,有血压的情况下捐献器官,器官质量好,但脑死亡只占所有死亡形式的不到1%,大多数潜在的捐献患者死亡形式是心脏死亡,但心跳停止后再实施捐献,往往来不及。”
赵强指出,创新器官捐献设备可以在捐献者心脏停跳,宣布临床死亡后,进行腹腔局部脏器的灌注及养护,将为心死亡器官捐献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大幅拓展器官来源。
“目前,我们已研发出样机并且也完成大动物实验。”赵强说,也希望在国家卫健委和药监局的支持下,这个设备能快速获批上市,挽救更多等待移植的患者。
解决医生手术培训:活器官提供真实的手术场景
器官离体后,还可以保持血流不中断,基于此技术开发的“活器官腹腔镜培训系统”应用于青年外科医生“练手”,这也给临床技能培训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强向记者介绍,目前年轻医生进行腔镜学习,或对着塑料教具“操刀”,或利用虚拟教学机学习,因均不是真实的手术环境,培训效果不理想。而将猪内脏放入“活器官腔镜培训系统”内,为猪内脏供氧供血,长时间保持内脏处于鲜活状态,让医生可以面对血管破裂出血、胆汁分泌等真实手术效果。“这个活器官腹腔镜培训系统,可为外科医生进行腹腔镜、内镜手术提供最贴近真实临床的手术训练场景。”赵强说。
由于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缺乏相应准入体系,更多依赖传统帮带模式。活器官腹腔镜培训系统一方面可以帮助年轻医生在活脏器上反复练手,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沉浸式”感受手术实战的情景,能够极大提升培训效果,外科医生成长周期可大幅缩短,同时可以作为外科手术技能评估工具,实时反馈青年医生“动手”能力,规范化培养外科操作技能,从而显著降低医疗风险。
据了解,这套“活器官”手术培训系统可应用于肝胆、胃肠外科等领域,目前已在广州、北京、武汉等地多家知名医院应用并建立世界一流的腹腔镜培训基地,有望带动教学培训产业变革,并可形成我国特色的外科培训标准。
“国家队”加持,加快推进器官医学布局
即将爆发的器官医学是一个新兴产业,基于何晓顺教授“离体器官养护”理念,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用于器官移植、器官教学、器官科研、器官药筛、器官治疗等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新产品,有的已经量产、有的拟开展注册临床、有的已有样机,有的成功建立模型,有的临床试验成功,有望在临床教学、新药研发与筛选、离体器官功能研究以及器官隔离治疗等多个方向实现突破。
据悉,何晓顺教授近期器官医学脑科学领域取得重磅成果。通过“无缺血器官灌注系统”,他们利用国际首创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将一个“死亡”了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复活”。该研究成果为心脏骤停抢救提供了新策略,未来有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并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全新的平台。
“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引领人类进入精准研究器官功能及治疗器官疾病的新阶段。”何晓顺教授说,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创建世界一流国家医学中心,希望加快推进器官医学布局。
何晓顺教授表示:“我们专注于临床新技术研发,在器官医学上已经实现了创新技术0到1的突破,如何将1裂变到N我们需要有与懂技术、会经营、善沟通的市场化经纪人队伍合作来提升高水平医院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加速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他也呼吁在广东建立国家级的器官医学的技术创新中心,链接企业和高校,将器官医学的先进技术与理念提升到医疗战略层面,让中国原创的生命科学新赛道真正走在前列,一方面带动新兴产业上下游发展,催生一批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更是为提升国家医疗竞争“硬实力”,惠及更多的患者。
文、视频| 记者 张华
图|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