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为自己而活!看哲学家们如何在困境中活出精彩人生

图片

《为自己而活:人文主义700年的追寻 》[英]莎拉·贝克韦尔 著,读客文化 | 文汇出版社出版

在当今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中,人们正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标准化、流程化、算法化,甚至自嘲是“工具人”,以便更顺利地融入眼前疯狂内卷的世界之中。针对这些当下社会现象,《为自己而活》的作者莎拉·贝克韦尔给出了破解之法,“每当对个体的随意漠视成为主流时,我们只需要看看主流之外剩下来的部分,就可以找到答案。不管那里是什么,它都是人文主义的。”

所谓人文主义,就是将人的个体价值(尊严、良知、自由、理性、快乐等等)视为最高价值,去反抗一切“使人不成为人”的外在压迫,真正为自己而活。因此,真正的人文主义哲学家会把人置于事物的中心,而非让人从属于某些宏大的观念。当社会试图将人驯化为奴隶,人文主义对自由的信仰,会使他们的内心重新觉醒,再次变成人。比如,当我们在昼夜颠倒争分夺秒的工作赚钱时,‍‍‍‍‍‍‍有没有反问过自己,‍‍努力赚钱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存款背后的数字吗,‍‍‍‍‍‍‍‍‍还是想要拥有更快乐的生活、更自由多样的选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因此,人文主义,也许可以为当下我们所面对的精神困境提供某种启示。 

图片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困扰,‍‍‍‍‍‍‍‍‍‍‍‍‍‍‍它们或大或小,关于喜好、关于人生、关于自我。‍‍‍有人为想读文科,却得知未来就业环境甚至很难养活自己而苦恼;有人为希望以爱好为职业,却被家人指责自私而纠结;有人为女性该如何成就自己而迷茫……这些隐藏在思维深处的困扰,‍‍‍似乎永远是个待完成事项,永远找不到真正的答案。‍‍‍‍那么不妨先抛开那些具体的问题,‍‍‍‍看看书中700年来那些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们,是如何在世俗、生存、制度等多重压迫下,活出自己的闪亮人生。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22岁时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放弃律师的大好前程,为了心中的文学梦,过上了漂泊无依的文青生活。最终为一片荒漠的中世纪文学开山立派,成为人文主义之父。他说:“自我的确立往往从背离父辈对自己的期许开始。”

天才作家王尔德:‍41岁的王尔德,事业如日中天,受万人敬仰,却为了自己的爱人,不顾世人眼光,公开表白内心,甚至不惜锒铛入狱,至死不悔。他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逼迫他人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才是。”

法国散文家蒙田:他说,“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就是要为自己而活。”他为此创造了“essay”,即散文文体,专门用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日常生活。 

在《为自己而活》这本书中,读者会发现700年来背景各异的人文主义者们,王尔德、罗素、茨威格、伏尔泰、福斯特、托马斯曼、达尔文……‍‍用不同的人生轨迹,‍‍‍‍‍‍践行着相同的对自我与自由的信仰,活出了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而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阅读人文主义的核心宗旨,就是思考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

编辑:袁琭璐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