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专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医学,是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创所所长;
他将核酸适体从基础研究推向应用研究和临床实践,引领抗癌治疗步入黄金时代;
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坚信“乐商”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科学家谭蔚泓。
谭蔚泓的“成长轴”
1977年,国家刚恢复高考。谭蔚泓原本只是陪姐姐参加考试,却一举考进了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成了班级里年龄最小的本科生。随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催化化学,谭蔚泓从此与分子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用“聪明分子”点亮医学前沿
谭蔚泓独特的“分子眼光”也为抗肿瘤临床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在来到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后,他将放射治疗与核酸适体的应用相结合,开发了靶向核素技术,并进行了首例临床试验。目前,受试者情况良好。
他表示:做完上百例临床试验后,将把这个方法推广到任何一个有资质的核医学科,来做靶向成像和靶向核药的放射治疗。“分子科学家肯定不是医生,但优秀的分子科学家却可能成为顶尖的医学研究专家。分子科学与医学密不可分,因此才有了所谓的‘分子医学’。”对于自己从分子科学“转战”医学界,谭蔚泓认为,这并不是“转行”。自己的研究对象——无论是试管中的分子,还是人体样本、细胞中的分子,都是在分子层面的认知和操作:不忘初心。
从分子科学到分子医学,谭蔚泓一直在分子的世界中遨游:“我是一名分子科学家,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
最喜欢的头衔是“谭老师”
谭蔚泓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天南地北地“飞”,但只要学生有需要,他永远都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即便刚下飞机,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解决科研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作为一位思想开明的导师,谭蔚泓从不轻易否决学生的想法,总是给予中肯的建议,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深入研究。
“任何人都有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要明确自己对科研是否热爱,要找准自己的兴趣与定位。”谭蔚泓提倡“快乐科研”,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同时,只要是学生想做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支持。
在谭蔚泓谭老师办公室的书柜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十个香槟瓶,各式的香槟瓶成为了办公室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个瓶子代表一位毕业的博士,瓶身上记录着学生的名字和答辩时间。谭蔚泓说:每次看到这些酒瓶,我都会想起这些学生,想起他们在实验室的点点滴滴。
在谭蔚泓看来,个人荣誉远不及培养学生带给他的喜悦与成就感。他快乐、自信的精神还在一棒一棒地传下去,分子医学这颗种子将在中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庇护更多的人。
院士说:高级的人工智能,
能做原本今天做不了的事情
提到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谭蔚泓用了一个单词“enabling(使成为可能)”,他认为,帮助人脑认知不能认知的事物,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人工智能在提升做事效率方面的作用,事实上,这只是初级的人工智能。高级的人工智能能够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让我们做今天做不了的事情。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面对一些繁杂的生命现象,无法提炼出它们的规律,而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帮助人们厘清问题。”
谭蔚泓所从事的合成药物研究,正是借助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不是由于成功而快乐
而是由于快乐才成功
“只有在快乐的时候你才能够勇敢,才能有强大的免疫力,才能交到好朋友,做事的效率才最高。” 谭蔚泓一开始读研究生只是“顺水推舟”,没想到误打误撞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总是想弄清楚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步一步推动自己不断探索,不知不觉就坚持了下来。这个“不知不觉”的背后,其实是三四十年如一日,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勤工作。
谭蔚泓坚信,不是由于成功而快乐,而是由于快乐才成功。他提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有两位老先生,是一对夫妻,两人都是院士,一个95岁,一个93岁,还坚持在实验室里面工作。
工作70多年的动力,正是他们对科研的热爱。只有在从事让自己感受到快乐的工作时,才能不计辛苦、不计报酬、不计时间,全身心地投入。
“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人都到同一条赛道上去,一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能力来做选择。”
资料/市科协、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杭州日报
文字/张米朵(实习)
编辑/沈如意、陈栋
责编/张向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