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安装雷达的巡逻机表现出非常高的效率,它们能比地面雷达更早发现目标,并且搜索范围更广,根据这些成功经验,二战后不久现代意义上的预警机开始出现,比如美军的E-2A就是50年代开始研制的早期预警机之一。作为一个国土辽阔、边境线漫长的国家,尤其是当时东南沿海频频有飞机“光顾”,我国从一开始就对预警机有很高的需求,在1969年9月26日,中央军委正式下令研制预警机,这个重担落到了西安飞机制造厂头上,他们的成果就是空警-1,也书写为KJ-1,代号“926飞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预警机说到底就是一套空中移动的雷达系统,在一架负重力可观的飞机上安装雷达天线以及相应的处理器等。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就是得有一个可靠的空中平台,这架飞机不需要飞太快,但要能负重,有充足空间搭载设备,此外还需要有一套尺寸尽可能小、探测精确且远的雷达。
图-4
我国当时可供选择的改装平台很少,空警-1选择了苏联的图-4轰炸机,图-4原本是苏联仿制的B-29轰炸机,60年代是喷气式或涡轮螺旋桨式轰炸机的天下,图-4作为轰炸机已经完全过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空警-1拆除了原图-4上的机载武器等设备,在机背部安装了直径7米、最厚1.2米的圆盘形雷达天线罩和相应的支架,机体部分做了相应强化,雷达罩主要用玻璃纤维制成,这种天线安装结构和当时美军的E-2A类似。机体内置弹仓被清空,重新建造了一个容纳电子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加压座舱,机组通过电传打字机与地面联系。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些新增的雷达设备导致飞机总重量增加了约5吨,飞机原动力系统不堪重负,空警-1取消了原图-4安装的ASh-73活塞发动机,改成了WJ-6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它的最大功率约3100kW,更强力发动机也能带动更大功率发电机,保证雷达系统电力供应。发动机安装位置更靠前,这导致了飞机重心发生变化,设计师通过增加水平尾翼面积以及在翼尖安装小鳍来解决控制问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空警-1只建造了一架,它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飞行测试,测试中表现出的飞行性能与原图-4差不多,它的雷达具备快速探测和跟踪中型空中目标的能力,在海拔1500米可探测220千米,在海拔500米可探测200千米。据称空警-1对轰-6模拟的大型目标探测距离可达300~350千米,如果轰-6以低空飞行则探测距离为250千米。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不过空警-1项目还是在70年代搁置了,其中主要原因应该是技术。预警机的雷达尺寸和重量都太大,雷达天线部分导致飞机超重5吨,并且风阻增大30%,飞行时振动严重,别看雷达探测距离似乎还不错,但它的信号处理不行,无法解决地面干扰,机上其他机载设备也比较落后。还有一个很糟糕的问题就是雷达辐射,空警-1上没有任何对人员的保护措施,这意味着那台大功率雷达一开机就会对机组造成持续的伤害。
空警-2000
空警-1作为我国军事装备发展史上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没有取得最终成功,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认识到了国内科技的不足,之后很长时间里我国都没有贸然启动预警机项目,在憋了二、三十年后成功开发出空警-200、空警-2000预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