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时评】“没挣到钱不敢回家”: 成熟价值观是永不贬值的财富

图片

  前不久,南岸区迎龙收费站,虽然已经阔别30年不见,罗大爷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小儿子罗庆腾。最近,在广东东莞、重庆两地志愿者帮助下,生病的罗庆腾得以回家。“身份证丢了,也没挣到钱,不敢回家。对不起!”罗庆腾愧疚地说。(11月4日《重庆日报》)

  近年来,“没挣到钱不敢回家”时而进入公众视线。自我的心理期望与实现能力的断裂与脱节,让一些人产生了“无脸见江东父老”的失落感与挫败感。一边是亲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厚重期待,一边是部分人因为没挣到钱不愿意、不敢回家,“以财富论英雄”的单一、片面社会评价,让少数人与父母亲人失去联系,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脱嵌”成为一个孤立的原子,给双方都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指出,“身份的焦虑恰恰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产生, 也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而愈演愈烈。”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许多人都渴望“争上游”、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盼望一夜暴富、名利双收,渴望摆脱贫困带来的自卑、缺乏安全感以及身份认同的缺失。当“身份的焦虑”得不到合适的纾解,不愿意、不敢回家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没有原罪,却不能被扭曲的社会评价所左右。学会在平凡世界里做一个普通人,是部分人缺失的社会化历程。每个人在市场中有不同的机会和待遇,也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生存生态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重塑目标、调整期望,只有进行清醒的自我调试,人们才能实现与自己的和解、同群体的交流、对社会的融入。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会做到即使没挣到钱,也依然坦然回家。

  在一个多元的时代里,价值实现没有固定的模式、成功没有唯一的标准;不被世俗的“成功学”所裹挟、不被社会庸见所束缚,只有建构起健康、成熟、明朗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拥有永不贬值的财富。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