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央企研发投入连续两年超过1万亿元,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收入突破10万亿元,今年1~9月份投资同比增长17.6%,占央企总投资额的近40%,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谭作钧日前在第七届中国企业论坛上透露了上述数据。
谭作钧表示,接下来,国务院国资委将指导推动中央企业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开展产业焕新行动和启航行动,更大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同时,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创造更加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良好环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国资央企切实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谭作钧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类企业应变局、开新局,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国资央企将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深化同各类企业沟通交流、互利合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大会8日在京召开。会议指出,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前述论坛上表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企业所在的产业是什么特性,根据这个产业的特性,来推动创新。
他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根据一个地方的产业和世界前沿的差距、是否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是否是技术革命涌现的新产业等3个标准把各地现有的产业分成五大类型: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转进型产业、新兴型产业和战略型产业,并“对症下药”为这五类企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对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林毅夫表示,我国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且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及最齐全的硬件制造产业等三方面独特优势。要利用好这些优势,发挥企业家精神来开发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不一定具备优势,但必须迎难而上,以新型举国体制自主发展产业。龙头企业要发挥作用,整合国内科研力量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力量,在国家支持之下,不断取得新突破,就会使得相关产业从追赶变成世界领先。
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在论坛上发布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显示,科技创新是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3年中央企业加大力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了11项专项行动计划,形成了八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总体布局。
同时,中央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牵头完成了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并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引领带动了超过500家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共同推进1000多个合作项目。中央企业还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和研发投入管理流向,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表示,中央企业将聚焦三个集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新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同时,中央企业将当好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力量、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引领性力量、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打造创新高地,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加快打造一批布局新赛道、掌握新技术、搭建新平台、推进新机制的创新型企业。
论坛上,多家中央企业也透露了加快科技创新、加力布局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董事长杨杰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重点方向。
杨杰介绍,中国移动锚定“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新定位,围绕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正在全面推进“三个计划”。一是推进“两个新型”升级计划;二是推进“BASIC6”科创计划;三是推进“AI+”行动计划。可以预见,未来会出现新的消费“三大件”,一是嵌入智能体的智能终端,二是智能网联汽车,三是智能机器人。新的消费“三大件”将像过去不同时期形成的“三大件”一样,成为消费的重要领域。
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南方电网董事长孟振平表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南方电网坚持以改革立网,积极发挥改革“示范田”作用,有力促进公司治理、制度、机制、管理、活力之变,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孟振平介绍,南方电网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形成一批具有南方电网特色、央企先进的改革成果。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成立全国首个区域电力市场管委会,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即将首次实现按月结算试运行。加快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大厦”,大力创造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良好环境。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