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人格面具论”。
说的是,有的人在交往中为赢得他人好的印象,获得认可,会刻意展示自己好的一面。
然而回到家里,卸下面具,却是另一副嘴脸。
在外彬彬有礼,客气包容,对家人却苛刻暴躁,恶语相向。
这就是典型的“窝里横”。
把家庭当战场,把家人当敌人,长此以往,再紧密的羁绊,也会走向分崩离析的结局。
01
对外人彬彬有礼,对家人暴躁无比。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记录过一个案例。
戈登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在外人眼中一直保持着知书达礼的形象。
但家里的他却是另一副面孔。
他经常因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对家人责骂动粗。
戈登读小学时,每周都会无端被父亲用皮带教训2-3次。
直到现在,哪怕戈登已人到中年,每每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家突然翻脸的样子,还是会感到害怕。
不仅如此,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戈登,成年后也开始变得和父亲一样暴躁。
工作中遇到点压力,就会回家撒气,把全家闹得鸡犬不宁。
“踢猫效应”告诉我们,人总是倾向找比自己弱的对象发泄情绪。
很多人遇到问题,喜欢把家人当成垃圾桶,本质上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
可到头来,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消耗彼此感情,在对方心底留下抹不去的伤痕。
正如情感专家陆琪所说:
“你每一次在家里宣泄垃圾情绪,其实就是一场无计划、无策略、无预告的“爆破”行动。
原本一家人一砖一瓦建立的幸福大楼,就在你的一场场爆破中倒塌了。”
医学博士罗大伦也分享过一个家庭悲剧。
M女士的婚姻在外人看来是美满幸福的。
但其实,这种表面的和谐,是她无数次隐忍才勉强维系的。
她的丈夫情绪极不稳定,隔三差五,就会把在外面受的气撒到她头上。
她一直选择忍气吞声,将满腹委屈咽进心里。
然而心情可以被压抑,造成的伤痛却无法被掩盖。
几年后,她开始脸色发青,日渐消瘦,去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患上了肾癌。
看着曾经健康的妻子被折磨成骨瘦如柴的模样,丈夫这才悔不当初。
生活不易,谁都会有在外打拼遭受不如意的时候。
但负面情绪不应该被带进家里,更不该让家人成为你无能与暴躁的牺牲品。
特别认可一句话:
一个家庭幸不幸福,从你进门那刻就注定了。
因为你进门时的心情,决定了家庭的走向。
脚底的灰尘要留门外,心底的灰尘也是。
管好自己的情绪,家才会变成滋养你的福地。
02
对外人宽容大度,对家人锱铢必较。
亦舒曾感慨总结:人们日常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对陌生人太宽容,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用《围城》中方鸿渐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
他说:“和朋友吵会绝交,可离婚毕竟是不容易的。”
在他看来,婚姻和家庭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吵不散的人。
所以,人前的他待谁都一副谦谦君子好说话的样子,到了家里就完全变了样。
经常对妻子孙柔嘉各种看不顺眼,时不时揪着妻子不经意犯的一点小错而大加责难。
一次他迟回到家,看妻子竟然没等他吃饭,顿时沉下脸来,数落对方存心让自己挨饿。
孙柔嘉解释说,以为他这么晚了不会回来吃饭,加上正好姑母来访,就留对方先吃了。
可方鸿渐却不依不饶,妻子被他指责得崩溃,也开始不甘示弱回嘴。
就这样,两人越吵越凶,方鸿渐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孙柔嘉,也将两人的关系打得分崩离析。
有句话说得扎心却真实:所有对他人的愤怒和不满,都包含了对自己的无力感。
书中的方鸿渐如此,生活中很多“窝里横”的人也是如此。
因为自己的能力配不上欲望,便转而在亲近的人身上挑刺,并认定对方会无条件忍耐。
但这世上从来没有理所当然的感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
梁启超在治学上以严谨苛刻著称,这和他在家时的样子截然相反。
夫妻日常相处中,他对李蕙仙敬爱有加,处处谦让,还落得了“惧内”之名。
在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坚持温言良语,谆谆教诲,从不说任何刻薄伤人的话。
宽容友爱的家庭氛围,不仅让他的婚姻越过越美满,还成就了“一门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心理学家刘禾粟在采访了100个家庭后发现:
一个家庭处理事情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家庭的未来。
愚者总把自己最吹毛求疵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一言不合就批评苛责,最终让彼此离心离德。
聪明人则深知,家庭不是战场。
只有放下计较,丢掉抱怨,多换位思考,才能让一家人摆脱无休止的内耗。
03
对外人热情讨好,对家人薄情冷漠。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父亲对外人永远比对家人好”的视频。
女生因运动导致半月板损伤,又一时没法请假,只好每天顶着受伤的腿工作。
对此,父亲从始至终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
但得知老家亲戚得了胃病,父亲却紧张得不行,顶着烈日炎炎去给人挖草药。
女生困惑之下,把这件事发到网上,引发了很多共鸣和热议。
生活中像他父亲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朋友一个电话,他放下饭碗立马就走,孩子需要他陪伴,他却不是推拖加班就是懒得搭理。
同事有事求助他尽心尽力,妻子想让他换个灯泡,却要被批头盖脸好一顿训斥。
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两副面孔,无非是好面子、求认可的心理使然。
在他们看来,外人的评价,比什么都重要。
至于家人的感受,自己并不在意,也没空在意。
正如张德芬所说:
“越是喜欢讨好外人,获得认同的人,对自己亲密的人越不好,因为能量都用到外面去了。”
这从来不是什么处世智慧,而是人的劣根性在作祟。
画家毕加索年轻时就曾是这种典型。
他对外人总是谈笑风生,就连碰到熟识的修理工来家里干活,他都会热情地上前迎接。
可关上家门后,他就变了。
对妻子和一双儿女,他永远都是一副冷酷无情的姿态,哪怕一点点关心和爱意都吝于付出。
和妻子离婚后,他更是选择见都不见孩子们一面。
直到晚年,年迈孤独的他想要重拾家庭温暖,但伤透了心的子女们却已不再愿意靠近他。
临终前,毕加索孤身一人,身边陪伴他的,只有一幅他为孩子们小时候创作的画。
此时的他想必也终于明白,在这世上,外人只是外人。
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才是你人生最安稳的港湾,才最值得你为之努力,用心经营。
法国哲学家蒙田有句话:一个人能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收起“窝里横”的傲慢,把家人的感受置顶。
你会发现,当你能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你自己的人生也会一顺百顺。
▽
王小波写道: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人生就是这样,往往都要到一定年龄,才会真正体悟家庭的意义所在。
能够在你最无助的时候陪伴你支持你,坚定站在你身后的,只有你的家人。
而我们能够回馈给家人的,就是对其少一点挑剔,多一分温柔。
用最好的姿态对待最爱你的人,和他们相互赋能彼此滋养,把家一步步打造成最兴旺的模样。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