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个老六”“尊嘟假嘟”“鸡你太美”……网络黑话已成为中小学生嘴边的常用语,有的甚至被学生写进作业和考试答卷。
网络黑话指的是通过玩梗、谐音、缩写等方式加工后的网络流行语,在年轻群体中广为流传。部分学生受到网络思维的影响,不加判断地进行模仿,不分场合地滥用“梗”,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暴露出未成年人用语规范方面的隐患。
黑话进入校园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化产品普及率走高,学生们上网的时间和机会大幅度增加,网络黑话因其简洁、魔性的特点,容易被记住和传播。其次,未成年在成长阶段对于新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流行文化”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吸引他们进行学习。此外,掌握“黑话”可能在同龄人眼中是时尚、潮流的象征,学生们在交友圈中争相模仿,来获得认同感,所谓的“烂梗”,也就成为孩子们融入社交圈的“敲门砖”和“入场券”。
然而,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经历了长时期的历史沉淀,有着严谨的语法和丰富的词汇。网络烂梗往往是简单、粗糙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有的网络烂梗包含谐音和错字,难免会干扰孩子对汉字的正确认识。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和积累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沉浸在这些网络烂梗中,会导致词汇量匮乏,语言表达变得单一和空洞,患上所谓的“文字失语症”。当他们想要表达赞美时,可能除了“绝绝子”再也想不出其他更有内涵的词汇;当他们想要描述悲伤时,除了“emo”就无法更细腻地传达内心的感受。长此以往,他们在写作、演讲等需要精准语言表达的场景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除此之外,很多网络烂梗背后往往隐藏着不良的价值观。例如一些带有嘲讽、攻击性的话语,会让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形成一种不尊重他人的态度。有的网络用语甚至涉及低俗、暴力等内容,这样的网络用语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未成年人纯净的心灵。
面对此类情况,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规范校园用字,确保课堂板书、教学课件、指示牌、标语、宣传栏、电子屏幕等用字规范,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
阻止网络黑话进入校园,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理性的态度进行引导和纠正,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文批改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黑话的不规范之处,鼓励他们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加剧逆反心理。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使用网络黑话,为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文字的美好,不迷失在网络烂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